顶级富豪的秘密旅游基地

比尔·盖茨,微软的主要创始人和世界首富,他的私人生活常常让人产生非常丰富、大胆的联想。

比如说比尔·盖茨要去月球度一个周末,因为在一个本身就充满奇迹的人身上,任何奇迹恐怕都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不过事实却常常与我们的想象相反,盖茨 不仅没去月球度周末,他甚至外出度假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他在华盛顿麦迪纳置办了一处占地4万平方英尺、价值1亿美元的豪宅,与度假相比,他似乎更愿意在这 个“小窝”中陪着家人共度温馨时光。不过,虽然盖茨外出度假的次数很少,但也并非完全没有。1994年与妻子结婚的时候,他便选择了位于斐济的瓦卡亚岛作 为自己蜜月之旅的终点。选择这里,首先是因为它是美国名流的度假首选,好莱坞影星米歇尔·菲佛、罗素·克罗、尼克·基德曼都曾慕名而来;其次还因为它那世 外桃源似的安静。瓦卡亚岛是一个一次仅接待20人的私人度假胜地,小岛上有9间木屋,木屋的四周环绕着宽敞的阳台和热带特色的花园,每个木屋的前面都有属 于自己的一片海滩;当然,如果你嫌这一切还不够奢侈的话,岛上还有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英尺的豪华别墅,别墅被隔成3个殿堂,每个殿堂配备一个司机和一 个私人厨师,可以让你享受足够惬意的生活。

与盖茨相比,微软的另一创始人保罗·艾伦在人们印象中要低调很多。

离家不远的僻静之地

虽然艾伦最近正力图把自己从一个默守在电脑前的技术员变成一个游刃于上层社会的名流———他与网球明星频频约会、出资买下两个NBA球队,甚至还资 助后现代设计大师对音乐主题博物馆的设计——不过,人一些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以度假为例,艾伦从来不愿意往远处跑,他更愿意选择离家不远的僻静之 地,比如华盛顿特区的洛佩兹岛或者美丽的圣胡安岛。他最青睐的地方是位于温底比岛上的一个小旅馆,该旅馆的周围有迷人的雪松和典雅的建筑,透过房间的窗 户,可以俯瞰萨拉托加通道,每个房间还有一个宽大的露天平台,平台上配备了流水式按摩浴缸。

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利森是一个帆船迷。

新西兰的美丽海湾

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自己的船队能够像另一位亿万富翁泰德·特纳(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最大股东)的船队一样,在美国杯帆船赛上取得冠军。为了这个愿 望,埃利森在帆船赛地之一——新西兰的豪拉基海湾盘桓了许久,花掉了8500万美元。当然,海湾的美丽风光也是吸引他的原因之一,这里的维和克岛上有一个 名叫“长屋”的宾馆,那是一座一层高的现代建筑,只有3间客房,每间客房都面向大海,清晨,你可以躺在床上,一边欣赏着窗外的碧海蓝天,一边享受美味丰盛 的早餐;不过,“长屋”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还在于它配备了一个超现代化的大型厨房,在这里度假,客人们甚至可以学习到高超的厨艺,真是一举两得。

纽约单身市长麦克·布隆博格可以算是一个标准的神秘人物。

百慕大的“小阁楼”

他有一个运营良好的信息公司,却一直拒绝将它公开化,至于他的私人生活就更加不为人知。不过再神秘的人物也会留下一点踪迹,在度假时,麦克市长最喜 欢去的地方是百慕大的塔克城,在那里,他拥有一座占地6000多平方英尺、价值1000万美元的双层“小阁楼”。“小阁楼”的左邻右舍多是名人,像意大利 总理希尔维诺·贝卢斯科尼等。一般游客置办不起那么昂贵的房产,不过塔克城也有物美价廉的去处——平克海滩小屋俱乐部,该俱乐部一共由25个沙滩小屋组 成,这些小屋星罗棋布在两片粉红珊瑚礁构成的沙滩上,住在小屋里,游客们几乎一出门就可以下海潜水。

《财富》富人榜上,有一名衣着最为讲究的富翁,他就是来自得克萨斯的罗斯·佩罗。

拥有多种温泉的山间旅馆

对于这一评价,佩罗曾戏称:“这就好像把我称做美国小姐一样。”佩罗对衣着的讲究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他对度假地的挑剔也丝毫不逊于衣着,他曾说他最 钟爱的度假地莫过位于西弗吉尼亚的格林博尔旅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旅馆建在爱利根尼山脉之中,占地6500英亩,拥有多种温泉和矿泉浴池,是最受欢迎的 夏季避暑胜地。据说,美国内战时期的军事天才罗伯特·李就曾将这里作为自己的避暑之所,时至今日,这里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参与多种 活动,如高尔夫球学会、兰德·路华越野车学校、猎鹰训练和枪械俱乐部等,还有网球、槌球、温泉等娱乐设施。

在东汉普敦斯的乔治卡湖旁边,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就给自己置办了一座“库尔农场”。

汉普敦斯是纽约名人和好莱坞明星度假的首选。在东汉普敦斯的乔治卡湖旁边,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就给自己置办了一座“库尔农场”,另外,金融名 流荣·佩勒曼和名设计师凯文·克林也常常利用周末来此度假。通常,游览汉普敦斯的最好方法就是像斯皮尔伯格那样给自己买一栋房子(或是住到朋友的家里), 不过如果财力不足的话,美德斯通旅馆倒也是个不错的后备之选。这座拥有19个房间的旅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40年,在设计上,它巧妙地糅合了新英格兰 建筑的经典韵味和现代法国的浪漫情调,旅馆位于东汉普敦斯的中心,步行到海滩只要很短的时间。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外精英>>顶级富豪的秘密旅游基地

盛大网络陈天桥:演绎中国原创网游

陈天桥

  1990年,进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学习,1993年,提前一年以优异成绩从复旦毕业,进入陆家嘴集团总裁办工作。

  1994年,被委任为陆家嘴集团属下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

  1998年,加入金信证券公司。


1999年,创办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职务。

  2000年,获得中华网风险投资,制定网上迪斯尼发展战略。

  2001年,与中华网合作破裂,背水一战代理韩国网络游戏《传奇》。

  2003年,获软银集团4000万美元风险投资。

  2004年,盛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有人评价我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我觉得比较合适。我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会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去做。虽然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是陈天桥对自己的总结。

  “纵使陈天桥已经不是福布斯中国排行榜的首富,但是如果福布斯能出一个中国最操劳CEO的排行,陈天桥的名字应该居于榜首。”这是盛大前高管朱威廉对他的评价。开创了中国的“网游盛世”,登临了“中国首富”的巅峰,亦因巨亏5亿元而光环尽褪……34岁的陈天桥,怀抱着打造中国超级互动娱乐平台的理想,经历着别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大起大落。

  “离开盛大两年有余,有一句话却时常在我耳际响起,那就是陈天桥在会议和邮件中一再强调的六个字:要耐得住寂寞。”

  这是盛大前高管朱威廉近期博客中对陈天桥的一段回忆。

  也许,经历过大起大落的陈天桥尤其能体会个中深意。

  如果说当年的《传奇》造就了盛大的商业传奇、带给陈天桥的暴富,多少带有那么一点偶然的因素,那么,在经历过盛衰沉沦后的盛大,在网游行业实现“王者归来”,则让我们明白,如今的盛大陈天桥已经与偶然因素绝缘。

耐心

  2005年上半年,盛大表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一时间,所有的互联网荣誉几乎都集中在盛大,集中在陈天桥身上。但是似乎应验了盛极必衰的古老预言,2005年的下半年,盛大陈天桥给我们所有人冷不丁扔了一个巨大的“炸弹”。巨亏5.39亿元人民币!从1999年成立开始,从来没有亏过钱的盛大 2005年第四季度财报出具的数字,让所有人大惊失色。各种质疑、冷嘲热讽也纷至沓来。

  2006年,对盛大来说是寂寞、失落的一年。

  因为家庭战略计划受挫以及市场对游戏免费模式的不信任,华尔街投资者抛弃了盛大盛大股价暴跌至最高时期的1/3,市值在一个季度内缩水20亿美元。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网易、九城甚至刚刚诞生的新网游公司征途(现已改名巨人)却经营得风生水起。褪去光环的盛大只能在寂寞中暗自前行……

  胸襟

  “陈天桥在2007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眼界和胸襟,从他的“盛大愿意做一颗小小的铺路石“到唐骏的“我要为整个中国网游行业去路演“,皆表现出盛大将自己升华到了一个产业的高度。”朱威廉的博客中,对陈天桥的赞誉溢于言表。

  现在许多盛大高层回忆起当年转型带来的低迷,都将此称之为盛大的“U”形转弯,而对于陈天桥来说,他并不为自己曾走的弯路有所抱憾。“网络游戏业有如此高的利润率,如果你不去冒险,难道要那些利润率低得多的企业去冒险?社会给你这么高的利润率,就是要你应该承担的风险,否则就会被社会抛弃。”

  盛大:收获中国最好的游戏

  2007年11月28日,盛大历史上最好的一份财报出现了,2007年第三季度季报净利润达到3180万美元。对于这个成绩,一向谨言慎行的陈天桥再度用“近乎完美”来形容。

  这已经是2005年第四季度之后盛大连续第七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凭借良好的营收,盛大也顺利夺回网游行业的头把交椅。

  3C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九城的《魔兽世界》、没有巨人的《征途》……盛大的游戏产品中,甚至没有一款可以称得上是游戏大作的产品,但是盛大却是所有网游公司中最赚钱的一个。

  从五年前实验网络游戏的点卡收费模式,到现在推出风云等一系列收购中小型游戏公司的计划,在陈天桥的带领下,盛大已经完成了一轮在商业模式、公司战略、企业文化、内部管理上的变革,这些也让盛大处在了行业领先的位置上。

在最开始,陈天桥是激进的

  在公司战略上,陈天桥提出了家庭数字娱乐战略,陈天桥大胆规划了一个符合未来发展逻辑,但却不合时宜的产品———连接电视与互联网且集合众多娱乐内容的“盒子”。虽然陈天桥的初衷是想靠这个战略性的产品将自己运营的游戏带入到更广泛的家庭用户群体中,但是这个“盒子”由于政策的不确定以及市场推广的难度,并未收到明显的成效。

  此刻,盛大游戏开始步入衰退期。

  陈天桥的家庭战略计划受到巨大挫折,不过并未摧毁盛大核心的游戏运营能力。意识到问题所在,陈天桥及时地调整了策略,随后采取了渐进式的商业模式变革来应对网络游戏行业的兴衰周期。

  盛大又一次开了网游行业的先河,主动将还在赚钱的但是处于衰退期的几款老游戏,由原来的时长收费改为道具收费,也就是游戏的免费模式。

  免费模式的推出虽然令盛大再次遭到质疑,但是随后的业绩却证明盛大在商业模式变革上的成功,此时,陈天桥也把盛大的战略调整为3C(content内容,community社区,com-merce交易),牢牢地围绕盛大的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展开。

  “相信自己、相信盛大、相信我。”2005年第四季度巨亏季报发布后,在发给全体盛大员工的内部信中曾这样写道。
 
捕捉游戏创意的猎手

  今年7月,盛大高调地对外宣布了三个计划:“20计划”,即将整个事业部分成不同的游戏项目组,按项目组进行考核,而公司会把游戏收益和游戏运营团队的骨干分成,最高分成比例可达到20%;“风云计划”,是盛大为收购成熟网游项目和成熟网游公司而设立的,风云基金总额在20亿元人民币,单个项目投资额可达亿元;“18计划”,在每个月的18日,盛大高层都会接待来自各地的揣有游戏梦想的年轻人,如果他们的想法获得了支持,就能得到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投资。这些举措让盛大跳出了单纯的游戏运营业,陈天桥及其高管们也成了游戏业的分析师,成了游戏公司的猎手。

  盛大率先发动的“三大计划”现在已切实地展示出了成果:《鬼吹灯》、《封神演义》等五款原创网游同时亮相,彭海涛、廖连慎等更多现实和潜在富翁的出现,以及更多目前还在“三大计划”筛选库里的成果。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陈天桥坦言在网游全民化趋势下,已经不可能将所有优秀的人才局限在一个企业。“搞精英式开发、用一个团队的智慧去对抗千千万万用户和竞争对手的智慧,已经过时了。”

  盛大“为我所用”的人才观,其实也是其他行业国际顶尖公司的通行做法。“这将使国内网游人才、作品等行业优势资源进一步向盛大集中,盛大会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互动娱乐公司,推动整个产业走向规范和成熟。”分析人士这样评价。

  应该看到,从“20计划”到“18计划”,再到直接嫁接入“风云”这样已小成气候的网游公司,盛大寻求“为我所用”的这个平台已越来越广,除了人才发掘培养机制被渐渐成熟化,盛大自身收获的是中国最好的游戏。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内强人>>盛大网络陈天桥:演绎中国原创网游

留学教父俞敏洪成功三段论

他很早就被冠以“留学教父”和“创业英雄”,也是公认的中国英文教育行业中独辟蹊径的领袖人物之一;而在《时代》周刊的描述中,这个一手打造了新东方品牌的中国人更被称为“偶像级的,就像小熊维尼或米奇之于迪斯尼”。

  一年前,俞敏洪在纽约证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新东方作为中国首家教育概念股受热捧,股价上涨强劲。而持股31.18%(4400万股)的俞敏洪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如今已是过亿身家的中国最富有的老师。俞敏洪的成功来自什么呢?

  逾矩偏离别人设计的轨迹

  俞敏洪有 过三次高考落榜的经历、留学的宿愿未能实现,以及后来当老师的种种不如意,但是他从不曾妥协。他认为这是生活在让他懂得如何在“绝望中去寻找希望”,从而 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我当年落榜、留学失败、被北大处罚后接受大家的劝说安静地过日子,现在我可能是个农民,可能是个外语系副教授,我可能和 很多人一样过着单位、社会为你设计的被动生活。”对此,俞敏洪认 为,被动的生活一旦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我们像磨上的驴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牵着鼻子在原地转圈子,但由于被牵得太久了就忘了我们是被牵着鼻子在生活, 有时候不被牵着还感觉不舒服。但谁也无法预测未来。比如王强两度飞越重洋并定居美国,经过超常的努力,成为贝尔实验室的高级电脑工程师,现在成为国内最著 名的口语教师;被朋友们怀疑其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包凡一,在北美的现实压迫下,读完传播学硕士之后,再熬出一个MBA,居然成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会计 师……每个人都偏离了专业为他们设计的发展轨迹。所以要主动地把握未来。把握未来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勇气走出这种生活,而走出这种生活又需要你放弃原来 的既得利益和习惯。人最坏的习惯之一就是抱住已经拥有的东西不放,其实一个人只要舍得放下自己的那点小天地,就很容易海阔天空。

  当然,主动把握自己并不等于盲目出击,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一条发展道路,也许前景暂时不算明朗,但兴趣推动下的努力最终会帮助自己拨得云开见月明。

  敏感以同情心寻找机遇

  当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海归越来越多,怀才不遇的叹息声也越来越常见。作为国内最著名的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创造者,俞敏洪认为机遇其实就在自己不断仔细观察所属的社会环境,认真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得与失、取与舍、成与败,是一次次顺流逆流中痛并快乐的自我更生。

  在创办新东方学校以前,身为北大教师的俞敏洪为其他培训机构打工。工作中冷眼旁观,俞敏洪发现大量的培训学校对学生的态度、管理和理念上有缺陷。“我也是从学生走来,而且为了高考还参加过辅导班。我就想,如果我来管的话,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吸引学生。”12年后俞敏洪回 忆当年创办新东方的初衷,在他看来,之所以选择进入民办英语培训领域,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曾经接受过补习的学生,所以了解学生渴望帮助的迫切心理;因为自 己是一个外语老师,所以有机会接触到外语培训的领域,从而了解外语培训领域的新动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市场的需求,并不断思考改进的方式,每一步都在 困难中寻找新的希望,机遇就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宽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职场中的每一次升迁都意味自己角色的转换,如何更好地在新岗位中扮演新角色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转变,尤其是由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的过程中,很多人不知所措。对此,一直认为自己是由教书匠转化为职业经理人的俞敏洪表示,任何转变都意味着获得与失去并存,在获得的同时,必须学会放下。所谓放下就是在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的过程中认可他人,并适当地把可能属于自己的权力、荣耀让更多人和你一起分享。

  俞敏洪表 示,过去自己一个人演独角戏时各种成功与荣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可以一言九鼎。但是当组织结构不断扩大,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整个机构的运转 时,吸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成为管理成功的关键。在现代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的过程中,自己的决策能力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智囊所淡化,同事们的直言甚至可能 伤害自己的尊严。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团队中所有人员的相互了解。只有对每个人的个性、道德品格、缺点非常了解后,大家才可能一起进行批评和 自我批评,而且是毫不留情面。了解方式可以是工作中的互相切磋,可以是哥们似的促膝谈心,根据不同同事的性格制造增进了解的机会非常必要。当你知道了对方 的缺点,也同时知道对方优点的时候,做一件事情要学的就是尽可能使用对方的优点,避开对方的缺点。对任何一个人的优点弘扬,可以使自己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 是在应用自己的长处做事。同时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看到大家的长处,并认可长处,才有可能心服口服地把曾经属于自己的权力、荣誉逐渐让渡。每个管理者都希望 成功,任何一个优秀的同事也渴望成功,让更多的优秀同事享受你让渡的荣耀是团队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榜样档案

  俞敏洪,1962年生,江苏江阴人,民盟成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大学学历。

  1985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对话

  性格决定命运?

  记者:我们知道,你在成功前经历过很多挫折,包括考大学、出国,包括新东方上市前内部一些矛盾等等,是什么让你一路走过来的?是性格还是其他因素?

  俞敏洪: 应该说我个人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比如,我性格中有些坚忍不拔的成分,做事情非要把事情做得相对好。比如我考大学,第一年没考上考第二年,第二年没考上考 第三年;出国也是联系了4年,当然最后没有成功。后来做新东方做了十四五年,还在很认真地做;在北大当老师一当就当了6年半,今年是第7年。总体来说,性 格里还是有一种坚韧性,不会随便放弃。

  第二我比较有上进心。不是说绝对要得第一名,而是自己有进步心态,比较善于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都没有得过全班的前20名,但还是坚持在学,而且大家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我还是边工作边学。由于有这样的上进心,潜移默化地最后就做成事情了。

  第三点,我比较有耐心和宽容度,这一点在做新东方后看出好处了,因为一帮子人在一起总有各种各样的摩擦,各种各样的斗争,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伤害,我能容得下的话,就不太容易把事情弄到极端,就很容易让大家重归于好。

  第四我觉得自己做事还是挺有原则的。凡是违反了我认为不该违反的道德准则,我是毫不留情的。所以新东方也有被我开除的(老师)。包括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如果吵架,(吵)到什么程度,哪个底线不能碰,是我们两个都知道的。

  记者:新东方的成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说老师讲课有幽默感,善于鼓励等等。那么上市以后新东方的特色有没有发展?

  俞敏洪:这种特色不受公司上市的影响。像幽默、励志、充满激情的讲课、讲课时内容要极其熟练等等,这些元素新东方依然保持得非常好。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内强人>>留学教父俞敏洪成功三段论

新东方“教父”--俞敏洪

俞敏洪很早就被冠以“留学教父”和“创业英雄”,也是公认的中国英文教育行业中独辟蹊径的领袖人物之一;而在《时代》周刊的描述中,这个一手打造了新东方品牌的中国人更被称为“偶像级的,就像小熊维尼或米奇之于迪斯尼”。

  一年前,俞敏洪在纽约证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新东方作为中国首家教育概念股受热捧,股价上涨强劲。而持股31.18%(4400万股)的俞敏洪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如今已是过亿身家的中国最富有的老师。俞敏洪的成功来自什么呢?

  逾矩偏离别人设计的轨迹

  俞敏洪有过三次高考落榜的经历、留学的宿愿未能实现,以及后来当老师的种种不如意,但是他从不曾妥协。他认为这是生活在让他懂得如何在“绝望中 去寻找希望”,从而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我当年落榜、留学失败、被北大处罚后接受大家的劝说安静地过日子,现在我可能是个农民,可能是个外语 系副教授,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样过着单位、社会为你设计的被动生活。”对此,俞敏洪认为,被动的生活一旦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我们像磨上的驴一样被各种各 样的事情牵着鼻子在原地转圈子,但由于被牵得太久了就忘了我们是被牵着鼻子在生活,有时候不被牵着还感觉不舒服。但谁也无法预测未来。比如王强两度飞越重 洋并定居美国,经过超常的努力,成为贝尔实验室的高级电脑工程师,现在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口语教师;被朋友们怀疑其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包凡一,在北美的现 实压迫下,读完传播学硕士之后,再熬出一个MBA,居然成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会计师……每个人都偏离了专业为他们设计的发展轨迹。所以要主动地把握未 来。把握未来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勇气走出这种生活,而走出这种生活又需要你放弃原来的既得利益和习惯。人最坏的习惯之一就是抱住已经拥有的东西不放,其 实一个人只要舍得放下自己的那点小天地,就很容易海阔天空。

  当然,主动把握自己并不等于盲目出击,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一条发展道路,也许前景暂时不算明朗,但兴趣推动下的努力最终会帮助自己拨得云开见月明。

  敏感以同情心寻找机遇

  当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海归越来越多,怀才不遇的叹息声也越来越常见。作为国内最著名的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创造者,俞敏洪认为机遇其实就在自己不断仔细观察所属的社会环境,认真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得与失、取与舍、成与败,是一次次顺流逆流中痛并快乐的自我更生。

  在创办新东方学 校以前,身为北大教师的俞敏洪为其他培训机构打工。工作中冷眼旁观,俞敏洪发现大量的培训学校对学生的态度、管理和理念上有缺陷。“我也是从学生走来,而 且为了高考还参加过辅导班。我就想,如果我来管的话,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吸引学生。”12年后俞敏洪回忆当年创办新东方的 初衷,在他看来,之所以选择进入民办英语培训领域,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曾经接受过补习的学生,所以了解学生渴望帮助的迫切心理;因为自己是一个外语老师, 所以有机会接触到外语培训的领域,从而了解外语培训领域的新动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市场的需求,并不断思考改进的方式,每一步都在困难中寻找新的希 望,机遇就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宽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职场中的每一次升迁都意味自己角色的转换,如何更好地在新岗位中扮演新角色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转变,尤其是由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的 过程中,很多人不知所措。对此,一直认为自己是由教书匠转化为职业经理人的俞敏洪表示,任何转变都意味着获得与失去并存,在获得的同时,必须学会放下。所 谓放下就是在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的过程中认可他人,并适当地把可能属于自己的权力、荣耀让更多人和你一起分享。

  俞敏洪表示,过去自己一个人演独角戏时各种成功与荣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可以一言九鼎。但是当组织结构不断扩大,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 成整个机构的运转时,吸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成为管理成功的关键。在现代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的过程中,自己的决策能力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智囊所淡化,同事 们的直言甚至可能伤害自己的尊严。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团队中所有人员的相互了解。只有对每个人的个性、道德品格、缺点非常了解后,大家才可 能一起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是毫不留情面。了解方式可以是工作中的互相切磋,可以是哥们似的促膝谈心,根据不同同事的性格制造增进了解的机会非常必 要。当你知道了对方的缺点,也同时知道对方优点的时候,做一件事情要学的就是尽可能使用对方的优点,避开对方的缺点。对任何一个人的优点弘扬,可以使自己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应用自己的长处做事。同时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看到大家的长处,并认可长处,才有可能心服口服地把曾经属于自己的权力、荣誉逐渐让 渡。每个管理者都希望成功,任何一个优秀的同事也渴望成功,让更多的优秀同事享受你让渡的荣耀是团队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榜样档案

  俞敏洪,1962年生,江苏江阴人,民盟成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大学学历。

  1985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对话--性格决定命运?

  记者:我们知道,你在成功前经历过很多挫折,包括考大学、出国,包括新东方上市前内部一些矛盾等等,是什么让你一路走过来的?是性格还是其他因素?

  俞敏洪:应该说我个人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比如,我性格中有些坚忍不拔的成分,做事情非要把事情做得相对好。比如我考大学,第一年没考上考第二年,第二年没考上考第三年;出国也是联系了4年,当然最后没有成功。后来做新东方做了十四五年,还在很认真地做;在北大当老师一当就当了6年半,今年是第7年。总体来说,性格里还是有一种坚韧性,不会随便放弃。

  第二我比较有上进心。不是说绝对要得第一名,而是自己有进步心态,比较善于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都没有得过全班的前20名,但还是坚持在学,而且大家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我还是边工作边学。由于有这样的上进心,潜移默化地最后就做成事情了。

  第三点,我比较有耐心和宽容度,这一点在做新东方后看出好处了,因为一帮子人在一起总有各种各样的摩擦,各种各样的斗争,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伤害,我能容得下的话,就不太容易把事情弄到极端,就很容易让大家重归于好。

  第四我觉得自己做事还是挺有原则的。凡是违反了我认为不该违反的道德准则,我是毫不留情的。所以新东方也有被我开除的(老师)。包括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如果吵架,(吵)到什么程度,哪个底线不能碰,是我们两个都知道的。

  记者:新东方的成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说老师讲课有幽默感,善于鼓励等等。那么上市以后新东方的特色有没有发展?

  俞敏洪:这种特色不受公司上市的影响。像幽默、励志、充满激情的讲课、讲课时内容要极其熟练等等,这些元素新东方依然保持得非常好。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内强人>>新东方“教父”--俞敏洪

弗里曼:一位完美主义者的经营之道

127年前,比利时乡下一家靠着生产圈羊钢丝栅栏的手工作坊
127年前,里昂纳多·贝卡尔特先生开始创业,当时是在比利时,仅有10名员工。
127年后,全球最大的钢帘线制造企业
在这个地球上,四分之一的车辆使用了我们贝卡尔特生产的钢帘线。
探索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奥秘
我们现在能够生产出来细到1微米钢丝。
解密企业永续经营之道
每次我们看到贝卡尔特,你可以看到旁边有个副标题叫做“携手共进”。我认为,这个就是我们公司的DNA
财富人生本期嘉宾——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全球总裁克里斯多夫·弗里曼

在127年前,一位叫莱昂纳多·贝卡尔特的人在比利时的一个农家仓库里开始制造并销售圈羊的栅栏。如 今,这家当初的小作坊已经成长为年销售额高达32亿欧元、拥有20000多名员工的跨国企业。上到五角大楼、国会山,下到欧洲的乡村小院,它的产品无处不 在。这家百年老店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下面我们就请出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全球总裁弗里曼先生,和我们一起探寻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答案。


今天带您走进位于美国南加州圣地亚哥市的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
圣地亚哥位于美国西南 角,是一座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四季如春,游人如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总部。著名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已经退役,改造成为美国最大的 海上军事博物馆,供人参观。然而,真正让圣地亚哥出名的还是它的现代科技。这里聚集了许多著名企业,除了高通以外,德州仪器、三星、Intel、摩托罗拉 等等跨国巨头均在此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
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位于圣地亚哥市维京大街4540号。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的美国沉积公司,后更名为MSC公司。世界上第一款窗膜产品就是由这家公司发明的。2001年,贝卡尔特以1.22亿美金全资并购MSC公司,大举进军特殊镀膜领域。
克里斯多夫·弗里曼是一位来自法国的职业经理人,在2002年4月加盟贝卡尔特集团,2003年调任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全球总裁。
弗里曼执掌公司四年来,业绩不断增长,2006年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22%。这位来自法国的职业经理人正以他独特的方式为贝卡尔特这家百年老店带来新的活力。


叶:贝卡尔特我想在行业内相当有名,但是对普通的公众而言呢,这个名字听上去还有点陌生,能不能请您用比较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贝卡尔特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弗里曼:我们主要产品有钢丝、钢帘线等。但今天我主要想谈的是我们公司为普通大众提供的窗膜产品。
叶:我想给你三个非常重要的数字来量化贝卡尔特。首先就是5亿一年,第二个就是某个产品我们市场份额达到全球四分之一,第三个是每天4万平方米,这三个数字看上去会很让人惊叹,所以我后面会具体解释一下它们的含义。
叶:那么谈到的5亿他代表什么样的意思?
弗里曼:嗯,你知道我们贝卡尔特专注于钢丝产品生产,我们每年为5亿瓶香槟酒提供瓶塞用钢丝,可能普通大众对这一点不是很清楚,我们在这方面技术是非常熟悉的,并且把这种高科技产品带到了全球其他各种不同的用途上。
叶:5亿刚才您还提到一个四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含义?
弗里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对我们来说当然非常熟悉,因为这个数字是用来说明我们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的。因为其实每天全球有四万平米的窗户会贴上我们贝卡尔特制造的这个窗膜,包括安全防爆膜、隔热膜等。
叶:您刚才还谈到了一个数字5亿,四万还有一个四分之一?
弗里曼:四分之一,这个数字是可以用来形容贝卡尔特的第三个数字,也就是说在这个地球上,四分之一的车辆使用了我们贝卡尔特生产的钢帘线。
叶:相当了不起的三个数字,也非常形象,但是关于贝卡尔特我还知道一个数字,就是127,您该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弗里曼:当然,我们很幸运、非常走运,就像我们今天在谈论财富一样,要成为一个拥有127年历史的公司

始创于1880年的贝卡尔特集团是全球先进金属变型技术、先进材料以及镀膜技术行业的领导者,在香槟酒瓶钢丝、涂层钢丝、钢帘线、钢纤维、佳密斯、软管、燃烧器等七个领域均是全球第一,2006年销售收入超过32亿欧元。
1992年,贝卡尔特来到中国,并把总部设在上海。贝卡尔特也是比利时在华投资最大的企业,总投资超过50亿人民币,在全国拥有14家工厂和4000多名员工。
尽管有着127年的传奇历史,尽管来到中国已有整整15年,贝卡尔特这四个字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而又很难记住的名字。人们甚至经常把贝卡尔特与通信行业的阿尔卡特、贝尔卡特混在一起。这是一家异常低调的跨国公司。

叶:127年前的贝卡尔特它是生产什么产品开始创业的?
弗里曼:哦,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了,正如你说的,127年前,里昂纳多·贝卡尔特先生开始创业,当时是在比利时,仅有10名员工。比利时是我们公司的发源地,在那里我们开始生产钩状钢 丝。而第一年,我记得,我们在比利时的产量也只有1吨。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演变,就是到1950年,在比利时50%以上的钢丝都是都是我们 贝卡尔特生产的,也就是说在1880年到1950年之间,我们公司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
叶:您刚才谈到了贝卡尔特127年的一个发展历程,我还是很好奇127年前最开始您说的圈羊的那个铁丝现在贝卡而特已经不生产了吧?
弗 里曼:在有些国家,这些贝卡尔特产品还是看得到的,如果你到欧洲去的话,你可能还是会看到一些产品,可能不一定是钩状钢丝,但是和最初钩状钢丝产品相关的 产品还是有的。当然,我们每年还在生产数万吨的不同种类的产品,而且都是技术导向型的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也是我们公司的主要特点。
叶:那您能不能谈一下贝卡而特的钢帘线它的一个技术的最佳值能够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
弗 里曼:是的,你说的钢帘线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但我可以更详细介绍,其实窗膜也很类似,也是一款高科技产品。像您提到的钢丝产品,我们现在能够生产出来细 到1微米钢丝。如果拿这个钢丝和您的头发粗细比较,说实话,我不知道你的头发有多细,但我知道,人的头发平均为50微米细。1微米细的钢丝也就很好地解释 了我们公司的技术,尤其是这些技术在过去127年中是如何进展的。这是一个例子,我可以拿我们的窗膜来再举一个例子。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已经能够。我们知 道纳米技术在全球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而这个技术也应用到了窗膜领域。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应用纳米技术或纳米粒子来生产一部分窗膜,为广大客户服务。在我 们公司,各种不同的技术或以及这种技术的演变一直很多。

在成立五年后的2006年,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2%,位列世界第二。从传统主业钢帘线到毫不相干的特殊镀膜领域,是什么推动这家百年老店迅速完成了多元化扩张?

叶:在贝卡尔特企业内部,您是负责膜更形象的说是贴膜这个部分,那刚才您谈到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这样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你负责的膜的业务当中能不能够举一个例子能够很典型的代表您刚才谈到的企业文化?
弗 里曼:我觉得,如果谈到这个DNA,我们可以说说贝卡尔特“携手共进”这句话。经常,每次我们看到贝卡尔特,你可以看到旁边有个副标题叫做“携手共进”。 我认为,这个就是我们公司的DNA,也代表了我们公司。如果你去任何一个国家,我们在120多个国家都有业务,我们有两万多名员工,你可以看到,在全球各 个业务单元,包括我所代表的窗膜业务,我们也是按照“携手共进”这句话来开展我们日常工作的。
叶:您刚才谈到一个词汇,bettertogether那我想如果说。。比较像我们经常用的携手共进也就是您谈到的两端,一个是您的客户,一个是员工
弗 里曼:一定要从客户的角度考虑。而且我一直和我的公司员工说,和全球各个窗膜销售商和生产商说,和我们集团的各个业务单元说,你一定要从客户的角度来看问 题,因为客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客户会决定最终是否和你做生意,他们才是最终付给我们和公司所有人工资的人。从这里,再说到如何实践贝卡尔特“携手共 进”这句话,那就是我们一直非常紧密地和客户进行合作,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最终实现客户满意度。我认为,从这个角度,也体现贝卡尔特“携手共进”这句 话。

贝卡尔特的核心文化
包括不断改进和运营优化
我们一直期望成为这个市场上
产品质量最好的生产商
所有的员工都被要求
提出改进创新的想法
拥有强烈的信念

我认为贝卡尔特的核心文化就是
我们非常注重客户的需求
作为负责市场的高级经理
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不但为客户生产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也为他们提供新的市场营销方案

叶:要满足客户的需要,我知道一个很有意思,贝尔卡特曾经冒着危险去完成过一个特殊使命。是这样吗?
弗里曼:啊,是啊,我知道您是指什么。我也许可以稍微解释一下,在9.11事件中,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发生了一些事情,美国遭到了攻击
下段精选一:
金茂时尚生活中心提醒您继续收看:
同期:为什么国会山在911发生几天之后会想到找一家公司来给我的窗户贴上膜?是什么样的秘密武器当然不是什么秘密武器了,但窗膜确实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护人的生命。

这是永远难忘的历史时刻:2001年9月11日早上,两架被恐怖分子裹胁的客机,分别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北塔和南塔。曾经是纽约最高建筑的双子星楼在烈焰中轰然倒地。2752人在这场世纪浩劫中罹难。
同期:
很多政治家把911称为“改变美国命运的一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改变了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的命运。就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短短五天后,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接到美国国会山的电话……

叶:要满足客户的需要,我知道一个很有意思,贝尔卡特曾经冒着危险去完成过一个特殊使命。是这样吗?
弗 里曼:啊,是啊,我知道您是指什么。我也许可以稍微解释一下,在9.11事件中,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发生了一些事情,美国遭到了攻击,好象是9月16号吧, 2001年9月16号我们突然接到美国联邦政府的电话,要我们去帮他们,让我们为很多政府建筑安装我们的安全膜。几天后,我们就立即行动了,而这也体现我 们贝卡尔特“携手共进”的理念,我们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动员了很多员工,为那么多大型项目进行安装。
叶:您说是9月16日,也就是说9.11刚刚发生没几天,我们当然隔着半个地球,知道美国当时空中是管制的吧,那我也知道您是在西海岸怎么去飞到美国去完成这么个任务的?
弗 里曼: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有一张图片可以给你看,是有关国会山的,我们能看到那个图片上的国旗还是降半旗的。显然,当时整个美国对刚刚发生的事情还是非 常惊恐的。你说的对,我们当时实施了空中管制,是不能飞行的,很多我们公司的员工都是乘着军用飞机,从全国各个地方直接飞到国会山的,而且我们能够在短短 几天内就迅速回应他们。你知道,在我们接到国会山的电话后,其实有些人员就是在几个小时内就决定下来的,集中了50个人就立即直接派到华盛顿特区去帮他们 安装安全膜。因为我们确实觉得我们是在做一件好事,并希望给国家做些贡献。
叶:我很好奇您刚才提到了这个膜,为什么国会山在911发生几天之后会想到找一家公司来给我的窗户贴上膜?是什么样的秘密武器
弗 里曼:当然不是什么秘密武器了,但窗膜确实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护人的生命。因为在过去几年中,在9.11之前,我们就已经为许多政府建筑贴过安全膜,包括五 角大楼。你知道,五角大楼在9.11事件中也遭到了攻击,但是很少有人因玻璃碎片受伤,就是因为贴过膜。所以联邦政府很自然地就把玻璃和安全膜联系在一 起,并立即就打电话给我们要求贴膜。因为,你知道,当爆炸发生时,这种安全膜能够把窗户固定在窗框上,所以能够防止人们因飞溅的玻璃碎片而受伤。这也就是 我们的秘密武器了。
叶:那我在想为什么会我想美国的国会山它在挑选他的供应商的时候,一定是通过严格的筛选,特别是在非常时期,那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贝卡尔特可以超越你们同行的竞争者,让国会山把这个青睐的目光投向你们?
弗 里曼:哦,也许你应该问问国会山的人,我们到底在哪些地方超过了其他竞争对手。但我相信,这主要因为我们之前作过很多工作,包括我们如何帮助政府人员去真 正了解窗膜的功能。我们也有实实在在成功的案例,所以我觉得他们选择我们,是因为我们之前有机会为他们安装真正的窗膜,而且当然,贴膜之后效果非常好,所 以他们决定选择我们。我也觉得他们选对了。
叶:您刚才说有特别精彩的案例,真的是这样吗?因为我看过很多美国大片,恐怖分子袭击之后玻璃碎片溅的满银幕都是,如果贴了你们的膜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了吗?
弗 里曼:哦,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膜来防备恐怖袭击,也没法像电影里那种进行窗膜试验。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为窗户贴上膜,尤其是我们的安全膜,这就能够在恐怖袭 击中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这也是窗膜在建筑上的真正功能之一。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一点,但我喜欢举这些例子,来向大家说明,其实我们窗膜在日常生活中是 非常有用的。
叶:你刚才提到了有一张图片可以更加形象的展示给我们,能给我们出示一下吗?
弗里曼:当然可以。我手上就有这张图片,你可以 看看这里。我们过去为五角大楼等很多大楼都安装了我们的安全膜,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我们最为自豪的还是国会山。从那张国会山的照片上面,在顺利完工后,我 们整个安装团队在国会山前合影留念。你看,这个国旗还是在降半旗的。你知道,当时人人都很困惑,感觉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的安装团队人人都很自豪, 他们都感觉到他们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以我们特有的方式来保卫了我们的祖国。

同期:
我们大多数时候安装是在夜间进行的
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
白天不能进行安装
在几天内就完成了安装工作
为国会山贴上了安全膜

目前,美国政府已经成为贝卡尔特镀膜的重要客户:国会山、五角大楼、能源部大楼、联邦调查局大楼及其所有的驻外使领馆都选择了贝卡尔特的建筑膜。此外,悉尼歌剧院、白金汉宫、香港国际机场等也选用了其产品。这时,弗里曼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
同期声:
这是上海最老的桥之一吗
是这条河上最老的桥之一
这是我们去过的那幢楼吗
就是我们上次去过楼顶参观的
是的
叫什么名字
金茂噢是的

这个区域被称为银行和金融中心
所以用户对安全方面非常重视
可能也很关注节能方面
举个例子有些大楼已经贴过膜了
花旗银行
还有这一幢叫中国建设银行大楼
你认为在上海
人们对安全膜的需求很大吗
是的尤其是在在大城市里
我认为我们很快就会有很多机会
尤其是有些大楼
已经有十到十五年的历史了
在窗户上一定的风险
玻璃有可能会脱落

叶:除了建筑物的贴膜之外,贝卡尔特还有车膜大家在平时开车的时候,天气热的时候阳光很强烈,。。但其 实呢我知道开车人会有一个顾虑就是说会不会贴膜影响视线,特别是晚上傍晚的时候,开车。。。还有呢我知道上海的一些出租车营运部门,相关的一些行政职能部 门希望他们不要去贴这种膜。。。说这个膜防爆,如果万一发生意外碰到车祸等等,或者说是火灾。。在逃生方面会不会贴了膜增加很多负担,好几个问题您回答起 来要花点时间了。
弗里曼:的确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特别是在中国,他们把安全膜和隔热膜混淆在一起。所有这些贴在车子上的膜都是隔热膜,相对来说 比较薄,主要能降低车内温度。但是加入碰到什么意外,你还是能把膜敲破,就像敲破普通未贴膜车窗一样,不会影响你从车里逃生。因此,我们根本不认为这会成 为一个问题。我自己车上也贴的是隔热膜,我从不担心这是个问题。如果意外发生了,我肯定能顺利地逃生。

下段精二:
一位法国职业经理人的美国梦
同期:如果你们看我们这一代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有一个美国梦,因为当时美国经济一片繁荣,富有挑战性,很多人都想成为其中之一。我认为,现在这种现象也在中国重复上演

对于贝卡尔特集团做了上百年的金属变型业务而言,特殊镀膜业务进入集团的事业版图只有两年的时间。从某 种程度上说,这项全新事业它担负着百年老店贝卡尔特突破创新的重任。2003年,在贝卡尔特工作只有一年的弗里曼先生走马上任了。一项陌生的业务,一位全 新的职业经理人。这意味着什么呢?

叶:127年贝卡尔特是一个百年老店,但是我也在想这个百年老店似乎在用人方面非常的大胆,非常的有活力,它为什么敢于把这么重要的部门交给一个来到贝卡尔特时间并不长的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管理者?
弗里曼:那么我想其实现在我们公司里面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样使得我们的公司变得更加强大了。因为这些人来自于不同的背景,他们能够使得我们的公司始终处在一种多元化的状态里边,我想比如说对于我来说,可能我以前的背景使得我能够为公司带来一些全新的东西。

叶:您本人是法国人今天是在美国工作,那我在想为什么除了行业的变动之外,您愿意选择离开法国,来到美国工作呢?您觉得吸引你的是什么样的东西?
弗 里曼: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你们看我们这一代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有一个美国梦,因为当时美国经济一片繁 荣,富有挑战性,很多人都想成为其中之一。我认为,现在这种现象也在中国重复上演,就是说,也许20多年前人们想到美国去,但现在人们都想到中国来了,我 称之为“中国梦”。这个也可能就是当时吸引我去美国的原因。
叶:您今天谈到中国梦,一年当中您来到中国两次。
弗里曼:我是经常来的,因为我觉得中国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可能一年会来四五次吧,可能每一年也不一样。因为正如很多其他的公司一样,中国市场也是决定我们未来的区域之一。

同期声:
我感觉这里很好
我能进去看看吗?

我今年四月份来过的
当时这里还在重新装修
这里每天平均能贴多少部车
我们这里啊
每天平均六七辆车
周末会不会更忙一些啊
他是从1993年开始创业的
非常有经验啊
他是很有名的
他有很多汽车配件的客户
咱们这儿有大概将近一千多个客户吧
他有1000多个批发商
在他的销售网络当中
让我来问你一个问题
有什么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来帮助你提高销量
我经常问经销商这些问题
我想知道
我知道李玉的工作做得很好
但如果能改变一下我们的工作方式
来帮助你提升店面销量

叶:刚才您说您生活在美国,您的父母亲还在法国吧?
弗里曼::是的,我的父母在法国,而且我的主要家庭成员,比如我的太太和孩子都是在美国。就像在公司业务上要携手共进,我觉得在私人生活全家人也要携手共进。
叶:从欧洲到了美国毕竟文化上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我们马上想到法国有很多的美食,到美国您能适应美国的生活吗
弗里曼:确实如此,法国美食也是法国人的根基之一。但是在美国某些地方还是能找到一些法国美食。虽然我不想得罪人,但是我还是想说,也许美国食物不像法国那么美味,但是美国还是有很多其他很好的地方,但是食物肯定不是。
叶:您刚才谈到您的那代人八十年代开始工作的一些年轻人,就像现在开始怀有中国梦想,但实际上您到美国开始事业的一个开拓,如果让您来比较一下法国,美国,今天的中国商业环境的差异,您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答案呢?
弗 里曼:我想如果你去法国,法国其实跟欧洲的其他地方一样,节奏是比较慢的,我们有很多历史,事情都是慢慢做的。但是讲到美国在过去50年的发展,和中国, 尤其是上海比较,很多发展的决定因素都是很相似的。人们都很好奇,都充满了活力,节奏都很快。因此我觉得中国和美国之间有很多的类比或相似之处。人人都有 强烈的学习和发展欲望,与众不同的想法,我觉得这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目前所拥有的优势之一。
叶:那有没有什么样的地方让您不满意或者还可以更正或者做的更好的地方?
弗 里曼:在我目前的位子上,像大家一样,我们总是努力做到更好,总是期望事情发展得更快,而且我们天生就是耐心。可能我身边的很多人会告诉你,我总是期望事 情发展得更快。而另一方面,看到中国的目前发展,尤其是我们中国团队非常棒,这也是我喜欢来中国的原因之一。每次从中国回去我都精神百倍,对中国的增长非 常满意,中国对全球其他地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叶:……答案。
弗里曼:但是我说的是真的,我说的是实话。
叶:那刚才您谈到现在经常有时间会来到中国,那能不能告诉我们贝卡尔特来到中国有多长时间了?
弗里曼:贝卡尔特是从1993年进入中国,并开展了很多业务。事实上,我们还在2003年和2006年两次获得了上海市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金奖,这说明在中国,贝卡尔特一直很活跃。我个人好像是在1997年左右第一次来到中国,十年前了。

接下来,弗里曼将向您讲述,一位完美主义者的经营之道
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人生是要公平的,你一定给别人改进的机会。他改了,他就变得完美了,如果不改,他就不是同路人。

第三刀广告
他是一位幸福的父亲。
同期:我有两个孩子,每天我在外面出差的时候,我都给他们打电话,确保每天都和他们交流。
他赋予成功全新的定义。
同期:我们一生当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跑我只相信,一个人只有真正喜欢他所做的一切,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充实的人生。
贝卡尔特特殊镀膜公司全球总裁克里斯多夫·弗里曼先生正在向您讲述。,

叶:我们谈到很多您的企业,谈了您企业的故事那么接下来我们可能要针对您个人来做一个小小的有趣的游戏,而且这个游戏您一定知道,因为它来自您的故乡法国,是非常有名的普鲁斯特问,您知道这个问卷吗?
弗里曼:嗯,当然,我听说过这个问卷。
叶:那您曾经有做过吗?
弗里曼:时不时的会做一做,看到电视上播放。
叶:您回答了这个问卷的一个最实质的部分就是,这个问卷在不同的时间得出的答案会截然不同,那让我们来听一听您在中国,在上海的一个答案。

问卷小片头

您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什么?
弗里曼:想这是一种兴奋,对你所做的一切感到非常兴奋,而且总是非常急切地要做你想做的一些事情,你私人生活也好公司生活也好,都是你想做的。
叶:这是我听到的一个蛮特别的一个答案。对待人生的一种满怀喜悦去面对生活的一种激情,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弗里曼:完全正确,确实是这样,我们有一生当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我只相信,一个获得成功的人必须是全心奉献的,而且享受他所作的一切。事实上,我也是这样要求我的员工的,一定要全心奉献,而且充满激情。只有充满激情的人才能走得更远,人的差别也由此产生。
叶:是这样的,中国人有一句古话不知道您听过没有一个人的价值就是在社会的奋斗当中才能够得以体现。
弗里曼:确实如此,所以你一定要相信,相信你做的事情,然后你才能驾驭你余下的人生,公司发展也好,个人生活也好,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你所做的一切。
叶:你自己的那个特点让你觉得痛恨?
弗里曼:可能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跟我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会告诉你,我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而且我会推着他们去做。我不喜欢事情只做一半。所以有时候,完美主义会带来一些好处,但从另一角度看,做起事情也会遇到困难。
叶:这个比喻可能不太贴切,我知道。。。创始人说过一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够成功。可能跟您刚才的比较有点异曲同工。
弗里曼:我就当是你在赞美我吧。
叶:您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弗 里曼:两件事吧,一是承诺,二是信任,我喜欢那些全力以赴的人,对任何事情。我想跳出公司业务范畴,但其实也是公司业务的很好印证。比如体育运动,如果你 决定作了,就要做到;比如你想跑100米,那就必须跑到终点。谈到信任,因为我是非常愿意相信员工的,而且,这种信任,彼此的互信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公司发展的重要价值观。我想,这两点是我最为看重的。
叶: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弗里曼:如果我的员工没有尽最大努力去做好他们的工作,或者说没有抓住机会。当然,这既指公司业务,也指个人生活。如果真是有一个机会,你就应该抓住,你就应该投身其中。你必须要全心奉献,要有刚刚谈到的激情,并付诸实施。否则,你自己会自尝苦果。
叶:但是如果真的碰到企业当中有那种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打不起精神……
弗里曼:当然了,你还是要充满智慧和理智的对待他们,但是还是要给他们一次机会。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人生是要公平的,你一定给别人改进的机会。他改了,他就变得完美了,如果不改,他就不是同路人。
叶:何时何地让你感到最快乐?您不会告诉我们还是工作上的事吧?
弗里曼:不不会不会,你只要致力于你所做的一切。我不谈公司的事情,跟家庭在一起,跟你圈子里的朋友一起,享受着所有的一切。
叶:我知道欧洲人非常看中私人生活,但是就像您刚才讲的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上,老远跑到中国来,来很多次,那如何平衡工作之间和私人生活之间的关系,如果发生矛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弗 里曼:是啊,有些时候会发生,我也不想否认。但是重要的是,你该有个轻重缓急。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我有两个孩子,每天我在外面出差的时候,我都给他们打电 话,确保每天都和他们交流。当然也要跟太太和亲戚说话,有时候,我会半夜三点钟起来,给她们打电话,这样你就感觉你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你也就在培养这种 家庭观念。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有些事情即使没办法完整,你也要想办法控制和弥补。
叶:而且我觉得自己的父亲在千里之外,万里之外都没有忘了家人,一直在像您说的每天都有电话的话会让孩子感觉很亲近,那我在想两个孩子有没有为父亲从事的这份工作感到骄傲?毕竟把事业已经做到了神秘的东方。
弗里曼:我的孩子都是十几岁,你知道,对于这个年龄来说,如果你问他们,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父母比比别人做得更好。其实,同家庭、同事、朋友相处,本质上都差不多,最重要的还是沟通。只要有沟通,彼此之间就会觉着是在一起战斗。嗯,我想我的孩子肯定为我自豪。

叶: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弗里曼:当然每次挑战不一定都一样,但是不管怎么说,你总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不定挑战又出现了。你知道吗?每次你碰到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新的挑战发生的时候,也许那就是你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刻。

叶:当一个改变出现的时候反而会点燃您生活的激情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一种特质,那我在想这种性格特征是您与生俱来的吗?或者您从很小的时候您就发现有这个特点了吗?
弗里曼:我觉得是啊,可能很多人天生就是运动员,可能几秒钟能跑很远,我就跑不了。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有些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可能我天生就这样。
叶:那我在想是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从商而不是当一个学者或者当一个艺术家?
弗里曼:也许是我比较年轻的时候十八岁的时候就选择了我从事的这个目标,你可以看不同的机会啊,做出了一个决定,然后你说,嗯,这是我要做的。
叶:您觉得选择从商对您而言是最好的人生选择吗?
弗里曼: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说我去做画家的话肯定是非常糟糕的一个画家,这个我觉得还是现在这样比较好,我享受目前的一切。

叶: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做到上百年,也就是说百年老店的基因它到底在哪里,今天很多中国企业都想做到基业 长青,那么今天您用您跟您企业的故事告诉我们携手共进,尊重客户,爱护自己的员工,就是把每一个机会都当作自己。。这可能就是做成百年老店的最基础 的。。。谢谢您费里曼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弗里曼:非常感谢,非常感谢。谢谢。

西部阳光:
弗里曼: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加入财富人生慈善基金,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人,帮助教育他们,帮助那些儿童,让我们一起来并肩合作,携手共进!

嘉宾感言:
弗里曼:我想拥有财富的,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激情的人,工作上面有执着精神的人,我想这样的一个原则即适用于你的私人生活,也适用于你的职业生涯,所以呢,我是坚信永不放弃的一个人。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外精英>>弗里曼:一位完美主义者的经营之道

张瑞敏:海尔的突围路径

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是用于看书,如《第三次浪潮》、《财富的革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书我几乎都看了。偶尔也打乒乓球。对我来说,看书很重要,因为我需要了解世界上最新的信息,为我管理企业之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张瑞敏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弄潮儿。1984年,他接手青岛电冰箱厂时,整个厂背了一屁股债,还要养活800名员工。20多年后,在张瑞敏的操持下,海尔集团在世界各地建起了20多家工厂,拥有了5万多员工,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元,打造出了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企业。
  近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北京,就海尔集团目前面临的困难、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海外收购等问题,接受独家专访。

  白色家电突围

  记者:海尔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瑞敏: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我们集团最主要的产品——白色家电遇到了很大的发展障碍。海尔是从白色家电起家的,白色家电是我们的主干产业。但是现在白色家电的利润已经薄得如刀刃, 利润率仅在2%~3%之间, 如果加上我们的维修服务成本,可以说,海尔是在零利润的情况下继续白色家电的生产事业。我还可以告诉你一个“家丑”:我们先前搞了一个液晶电视生产线,结果是一生产就亏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零部件——芯片是外国人的。我们付出了昂贵的技术转让费,等于是替人家在打工。

  记者:是什么原因令白色家电遭遇到如此大的发展困境?
  张瑞敏: 首先是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我们生产多少就能够卖出多少,但是现在全世界的家电企业都跑到中国来,我们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他们的产品比我们的 好,自然会抢走我们不少的市场。第二,我们与世界著名的家电企业相比,在技术研发上差距还是不小。我们想引进世界最新的技术,但是,这些国际家电企业就是 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有一次,我们有几个干部参加政府代表团去美国考察,在参观一家家电企业时,对方就是不许我们海尔的人进去。这种情况很令我震惊。

  记者:那么,你觉得海尔应该如何突破这一种困境?
  张瑞敏: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海尔求发展、求生存的关键。所以,我们开始自己搞研发。目前,我们已经在纽约、东京﹑柏林、以色列﹑首尔建立了 5个研发中心,投入巨资,集中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来开发我们海尔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我们在国际上申请了7项国际标准,已经批准了2项,这也是中国家电企业目前获得的仅有的2项国际标准。拥有了这一国际标准,等于拥有了一个高速公路收费 站,外国企业要使用我们的技术标准,就得向我们交费用,这件事意义十分重大。所以,海尔的目标,已经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创造”。

  记者:你曾经表示过不会涉及中国的房地产业,但是,海尔最近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并在山东开始“拿地建房”,这个问题该作何解释?
  张瑞敏:确实,我公开表示过海尔不会涉足房地产市场。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呢?我要特别声明的是,我们不是要炒地皮,也不是要炒房子,而是要开发建立独自的白色家电与住宅的智能化系统,我们叫它“家庭网络中心”。刚才我已经说过,白色家电的发展已经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单靠出售白色家电,我们几乎没有利润,而且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厉害。所以,我们要开发下一代的智能化家电产品,并且让这些家电与智能化住宅配套,形成一个网络,提升住宅的含金量。这样我们在出售房子的同时,也出售配套齐全的海尔智能化家电产品。

学习戴尔“负47天经营”

  记者:你觉得目前海尔最需要改进的工作,是哪一方面的工作?
  
张瑞敏: 是我们的管理工作。目前,我们管理成本很高,因此也拉动了生产成本的提高。丰田汽车公司的年利润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利润的总和。为什么丰田汽车公司做得这 么好?就是靠信息化管理。再说戴尔公司,他们是世界上信息化管理做得最好的一家公司,实现了“负47天经营”,也就是说,在47天中,戴尔自己不要投入一 分钱就能做生意,你看他们的财务测算与管理做得多棒。所以,我们要跟戴尔合作,要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海尔今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信息化管 理的能力,为企业发展建好一条高速公路。做到“人单合一”,让每一个人的工作都与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记者:我听说,海尔将与英特尔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一合作的内涵是什么?
  
张瑞敏: 我们正在与英特尔谈,近期将签署合作协议。英特尔是一家管理出色、技术领先的企业,许多地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与英特尔的合作,会从开拓农村市场开始。 中国农村有一个习惯,结婚时要买齐所有的家电,但是或许他的口袋里只有5000元钱。中国的农村市场很大,但消费能力参差不齐,沿海地区农村买得起高档家 电,西部地区就不行了。所以,我们要设计开发出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来。

  如何赢得日本市场

  记者:经过东京银座时,经常会抬头看看海尔的广告牌。有消息说,海尔的电冰箱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很高,但是,却常常看不到。海尔冰箱到底在日本卖得怎样?
  
张瑞敏: 日本是一个家电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门槛很高的国家。中国制造的家电产品要打入日本市场,确实很难。不仅是我们海尔,就是德国的西门子这样的产品, 在日本也卖得不好。目前,我们海尔的产品在日本的低档市场的销售还是不错,尤其是 10公斤以下的洗衣机和200立升以下的电冰箱,还是比较受到宾馆饭店 和单身人士的欢迎。

  记者:海尔与日本的三洋公司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但是最近几年,三洋一直在走下坡路,甚至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作为合作伙伴,海尔是否有整体收购三洋的计划?
  
张瑞敏: 三洋与我们合作了十几年,我们很有感情。2002年,我们一起成立了“三洋海尔”合资公司,使海尔的产品得以打入日本市场。这几年,三洋经营得很艰苦,作 为创业者的井植先生一家也离开了经营班子,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去年10月,我们和三洋成立了新的合资公司“海尔三洋”,把冰箱制造这一部门从三洋划了出 来。两家公司的名称前后一倒,就意味着这一家公司是由海尔控股,我们占60%的股份。现在,由于三洋公司实际上是由投资基金公司在控制,他们把三洋当作一 块蛋糕切开来卖,所以,整体收购是不可能的事。当然他们的洗衣机部门如果肯出手,我们很有兴趣,我们就会接。

  记者:你觉得,海尔要在日本成功,关键要做好哪几项工作?
  
张瑞敏: 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开发适合日本市场和日本人消费习惯的产品。也就是说,海尔要为日本消费者量身定做日本的产品,而不是把我们的中国产品拿 到日本来销售。为此,我们已经在东京和大阪成立了两个新产品研发中心,投入的资金很大。第二,就是要在日本提高海尔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我们花了很多的钱在 银座做了这么大的一块灯箱广告,就是希望“海尔”这一个品牌能够为更多的日本消费者所认知。 
  你要相信,我们在日本的事业会越做越好。

  记者:你业余时间主要在做什么?
  
张瑞敏: 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是用于看书,看世界著名学者写的管理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如《第三次浪潮》、《财富的革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管理 大师德鲁克的书我几乎都看了。偶尔也打乒乓球。对我来说,看书很重要,因为我需要了解世界上最新的信息,为我管理企业之用。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内强人>>张瑞敏:海尔的突围路径

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怎么发迹的

三一重工白手起家介入工程机械行业只有12年,挂牌上市仅有4年,但借助于资本的魔杖,其股票市值已突破450亿元,跃升行业第一,在A股市场民营控股上 市公司中名列前茅。经历股改和转增后,两年后的三一重工的总股本达到96000万股,以9月18日的收盘价50.14元计算,公司总市值达到485亿元。 按其间接所持上市公司股份计算,梁稳根身价约188亿元。

而2005年6月1日,即股改投票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三一重工的收盘价格为19.68元,当时的总股本为24000万股,公司总市值为47亿元。两年后,三一重工的总股本扩大4倍,公司的总市值扩大了近10倍。

hspace= 2005年,三一重工股价低迷。三一集团在2005年6月17日和10月11日,分别宣布增持公司股份,表示看好公司发展前景。2005年6月17日至2006年7月6日期间,三一集团和三一汽车累计从二级市场增持三一重工股份2695.738万股。

当价值回归并跨过半年期限后,为了偿还短期债券,三一进行了适当减持,降低了资产负债率,这一减持并不说明股价被高估。三一集团内部材料披露:2006年三一集团在股票二级市场多有斩获,股票投资收益为10亿左右,超过了产业利润。

业绩的提升是市值管理的基础。2006年,三一重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亿多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0%;实现净利润5.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157%;实现每股收益1.16元。此外,三一重工注重公司市场形象,维护和谐的股东关系。投资者既肯定公司现实的经营业绩,又看好公司的未来,从而使三 一股价稳步上扬。

三一重工年销售额不到50亿元,而三一集团包含上市公司部分的总销售额约80亿元,这与行业老大徐工集团172亿元的销售额相比,差距还很大。但三一重工净资产收益率远大于徐工集团及上市公司徐工科技,三一重工市值雄居行业榜首。


两年来,三一重工在资本市场的嗅觉越来越灵敏,财技越来越老到。趁着牛市行情,利同闲置资金投资同行业公司股票小试身手。不失时机地启动定向增发5000万股收购北京三一重机,并着手发行5亿元公司债券。

梁稳根是怎么发迹的

1983年,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毕业的梁稳根,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被分配到原兵器工业部涟源洪源机械厂工作。但不安分的梁稳根,经常 在抬石头、挖土方、搬机器设备、爬上半空架设高压电缆的工作之余,和别人议论时事,讨论国有企业的出路。渐渐地,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和梁稳根相识,并 成了好朋友。1984年梁等4人开始谋划自己的事业,最初,他们经历了贩羊的失败。

1986年,4人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梁稳根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可不久,梁稳根便收到了第一批退货——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

为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结出成果,梁稳根回到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来现场指导。经过多次实验和失败,105铜基焊料的各项指标抽样检查终于达到了国家质量 要求,并填补了省内的一项空白。1986年9月,他们收到了第一笔货款——8000元。4人欣喜若狂,紧紧地抱成一团,热泪盈眶。

1991年,梁稳根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企业名称也已改为了三一。此时,有人将4个人的姓氏连起来——梁、袁、毛、唐,谐音恰好是“涟”“源”“茅” “塘”,说4个人天生就是大富大贵之人。梁稳根等一笑了之,在他们看来,富贵是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不是上天赐予的。这时候的他们,开始思索如何走出去。他 们注意到当时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投入带来的无限商机——“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但基建行业的设备我们还是懂的。”梁稳根毅然决定冲入这个向来只有国有企 业敢做的行业——重工制造领域。

这年3月,梁稳根等4人来到涟源。当时,人造金刚石并不很景气,但出人意料的是,梁稳根看到了当时许多人没有看到的商机:由于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变化——原 苏联的解体,低档人造金刚石的出口由年3500万克拉急降到500万克拉,给人造金刚石压机市场带来广阔空间。梁稳根迅速组织数十名专家、工程师先后组建 起人造金刚石压机厂和金刚石厂,生产压机和人造金刚石,以领先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向大吨位压机进军,迅速打开市场。

1993年对于梁稳根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不仅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并将总部搬到了湖南省会长 沙。随着市场的扩展,梁稳根又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并将行业里的著名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或做顾问。而这个领域面对的将是海外企业的竞 争,梁稳根感慨地说:“我们要学习外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长处,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看到海外企业的弱点,我们只有利用自 己的优势来扩充自己,才能取得胜利。”

这一年是梁稳根个人创业史上的奠基之年,也是今天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奠基之年。

梁稳根制造了三一多少个第一

刚开始,很多人对“三一”这个名字的来历不甚明了,于是猜测:这个企业是不是由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伙办的?以至于后来梁稳根和三一大小领导总是要声明:三一的来由就是“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

其实,三一不是第一个以数字来命名的企业,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一却是内涵较为深刻的企业之一。“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不 仅是梁稳根和所有三一人豪情壮志的体现,也是他们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和宗旨下,三一没有为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而感到困惑。

梁稳根有许多的称号,但也许来自民间的称号“民营重工第一人”最有分量。这并不是一个夸大的说法,就算梁没有今天的成就,也不能否认他作为民营企业家第一 个跨入重工业领域的事实,三一重工起到的“鲶鱼效应”不言而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一带来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变革。据统计,1995年,混凝土输送泵 中国外产品占据了中国的市场的95%以上,而到现在,混凝土输送泵洋产品所占比例不到5%。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国”字号品牌已经收复了失地。不能说,没 有三一就没有今天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但是,至少可以说,三一的发展加剧了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变局。

1997年,三一在国内第一个拥有了计算机控制的砼泵流水装配线、压路机流水装配线,成为我国第一家砼泵出口企业。洋产品之所以能够一度在中国占垄断地 位,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本土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创新能力差,更新换代慢,尤其是科技创新。也正是由于把科技创新放在了一个核心战略的位置,三一依靠 自主知识产权,刷新一项又一项的纪录,无疑给了洋产品“当头一击”。2000年,三一的产品已经拥有10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

2002年12月18日举行的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课题验收会上,三一重工承担的国内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新 的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课题验收组的验收,三一重工提出了我国沥青混凝土面层机械化施工的新工艺,将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而在此之前,我国由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项课题并不多见。三一重工总经理向文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项课题的研究是国 家对民间资本限制的一种“松绑”。验收组成员之一的张智文博士认为,在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没有民企、国企之分,都是为国家做贡献,以后只要是有能力的企 业,通过申报和审批后都能够承担。

细数三一的第一,真的有不胜枚举之感,但也许真如梁稳根所说,以前有多少第一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在未来创造更多的第一。

梁稳根让谁在掌控三一

梁稳根常说,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三一,是人。从三一的核心层来看,除了17年来就一直跟着梁稳根的三位当年一起贩羊的兄弟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还有 1991年开始跟着梁稳根打拼江山,如今身为三一重工总经理的向文波以及1994—1996年间先后跟梁稳根创业的周福贵、易小刚、王佐春。当然,还有一 个对三一至关重要的人物——翟登科。

应该说,三一最独到之处就是做到了“开放”,这种开放已经不是简单的引进人才、思想开放这么简单,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把自己的股份让给真正的人才, 减少自己的“财富”,这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并不多见,但梁稳根做到了。由最开始的4个人,发展到了今天的9位董事,正是这些人物的加盟,带来了企业的迅速发 展。

目前几个人的股份如下:自从1999年,梁稳根将其持有的2%的股权赠与研发老总易小刚,并在2000年吸收了湖南高科等增资后,这9位创业者在上市前的 三一重工的股份分别为:梁稳根56.98%、唐修国8.96%、向文波7.72%、毛中吾7.72%、袁金华7.72%、周福贵3.86%、翟登科 0.97%、易小刚1.93%、王佐春0.97%。

不过,9位董事并不直接持有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的股票,他们手握的是三一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三一控股是2000年10月成立的,由梁稳根、唐修国等9位自 然人按其在三一重工的出资和权益投资成立。这9位创业者在三一控股的股权分别为:梁稳根59%、唐修国9%、向文波8%、毛中吾8%、袁金华8%、周福贵 4%、翟登科1%、易小刚2%、王佐春1%。

并且,他们对三一的控股不仅仅限于上市公司,而是控股公司注册资本3.2288亿元,净资产5.98亿元。直接控制三一重工、三一新材料、三一通讯和海外业务,经营涉及新材料、生物技术、通讯技术、金融、房地产等。

9位创业者中,惟一遗憾的是翟登科,这位从创业起就一直帮助梁稳根的中南工大教授,已于2002年3月去世,未能共享今日三一上市的辉煌,其子翟宪如今继承着父亲的财富。

几位核心人物的协调发展,产生的巨大合力,推动着企业快速发展。

目前,唐修国是三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向文波是三一重工总经理,易小刚是三一重工常务副总经理,毛中吾是三一新材料总经理,周福贵是三一通讯总经理,袁金华是三一工会主席,而王佐春则为三一重工监事会主席。

在这样的基础上,三一还大量引入空降兵,从三一重工的组织结构图可以看到,总经理下设总经理办公室、营销公司,人力资源部、计财部、制造部、质量保证部、 研究院、证券投资部、CIMS办。据内部人士透露,部长一级中,不少就是来自空降。其中很多人就直接来自华为、远大等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对于引进人才,三一是决不吝啬的,据财务总监赵想章透露,2002年三一高管的年收入在20~60万之间。他认为员工对自己的薪水基本满意。据说,三一的 考核和激励主要通过实施KPI关键绩效考核制度、末位淘汰制、科研人员项目考评制、营销队伍分片承包制等,而激励则包括对突出贡献的员工奖车奖房、出国、 晋升、提供深造机会等。

上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三一不断亮出发展空间和高薪的旗帜大量引进空降兵。据梁稳根透露,2002年,他自己的年薪是60万、总经理向文波的年薪是50 万、常务副总经理易小刚的年薪是40万、财务总监赵想章的年薪是30万。而为了降低决策风险,三一也聘请了15人的专家团作为咨询机构,对公司的重大决策 提出建议。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内强人>>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怎么发迹的

六座城市六大富豪,揭秘中国的财富地图

30年来,在中国财富流转史上,至少有6个城市的6个高大的财富丰碑矗立在我们面前,足以让未来者们看清这样一个事实,财富最终会流转到什么样的人手中?

6座城,6个人。

北京柳传志

温州资金转向炒黄金,准备3200点杀回黄金股……

柳传志是一个传奇。柳传志40岁开始创业,用20年时间实现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创业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一家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 大的跨国企业集团,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激励。让创业青年都可以怀有这样的梦想——如果我足够地努力,也可以像柳 传志那样成功。

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柳传志的烙印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像柳传志这样的人,不可能有联想的今天。联想创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 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虽有很好的历史机遇,但社会的观念尚不如今天如此开放。柳传志在年进不惑开始自己的创业,把自己的命运跟联想捆在一起。联想的事业, 伴随着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柳传志的商业成熟而成熟,几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上海 史玉柱

史玉柱,中国民营企业的活化石。在2007胡润百富榜中,史玉柱以280亿元的个人财富位居第15位,这是史玉柱卧薪尝胆数年后再度出现在超级富豪的行 列,12年前,他曾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但仅仅一年之后,史玉柱在斥资修建的巨人大厦就资金告急,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楼花者 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巨人财务危机被媒体密集报道,负债2.5亿的史玉柱就此突然消失。

此后史玉柱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先靠脑白金站稳脚根,最后把保健品的运作模式克隆到网络游戏领域,从而一洗当年三大战役全军覆没的败迹,再次登上富豪 榜。这期间,史玉柱还做了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他在2001年2月6日的《解放日报》第4版上做了一个特别的广告,标题是两个20多厘米见方的大字 “感谢”。广告的内容是:“十年前,巨人创造过辉煌;四年前,巨人跌入低谷;新世纪,巨人从上海复出;感谢上海优良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感谢上海 人民的厚爱。史玉柱真的重新站起来了。”

深圳 王石

他被称为“深圳名片”,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王石的名字就几乎等同于万科这家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房地产公司。在中国房地产界,王石和万科就像是一个榜样, 一个神话。从2000年开始,他逐渐广泛地走进公共平台和频繁登陆大众媒体。随着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年所拍摄的人物传记片《20年20人》 和年度经济年度人物,王石的名声迅速超越房地产界,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甚至摩托罗拉也找上门来,请他为一款手机做形象广告。从那以后,五年过去了, 这位“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媒体上的魅力明星,每年都有新的广告代言。他有登山、滑翔、出书等等足够吸引人们眼球的事件,他是成功登顶过七大洲 最高峰的四个华人之一。他的每一个动静,都不会被媒体遗漏,他一身名人风范,行走在聚光灯下,他有足够多的粉丝。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财富积累速度的越来越 快,房地产企业家成为最闪亮的庞大星群,在他之后,你可以看到聪明的冯仑、狡黠的潘石屹,还有经常招来众怒的任志强。

呼和浩特 牛根生

牛根生从未上过富豪榜,却在2007年胡润慈善榜上名列第三,以价值约6.5亿元的股票捐赠紧追85岁的余彭年和捐资10亿元的朱孟依。在中国民营企业家中,他是闪耀着异彩的另类人物,也是在其个人奋斗中最接近企业家终极精神和使命感的探索者。

1998年,牛根生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职务,遭遇了人到中年重新起步的大转折。从伊利集团离职后,牛根生曾经到呼和浩特人才市场去应聘, 招聘单位的人一听他的年龄就告诉他,“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公司是属于安排下岗的。”1999年,牛根生卖掉他和妻子的伊利股票创立了蒙牛,立志 “再造一个伊利”,到了2004年,蒙牛在香港上市,成功募集13.74亿港元,此后蒙牛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超速发展的神话,从 1999年创立到,仅仅8年时间,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二位。从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捐出自己与家人的全部股份 (约占蒙牛股份的10%),创立“老牛专项基金”,如今,牛根生已完成过户手续的股份价值6.5亿元。

广州 杨国强

杨国强的财富传奇来自于中国房地产业的极速膨胀。17岁前,他没有穿过鞋,也没有新衣服,为省7分钱的饭钱,中午放学还要走一个小时回家里吃;多年以后, 头顶微秃、刀眉稀疏的他依然保持着农民的生活习性,不爱穿西装,开会喜欢脱掉鞋袜,盘腿而坐。在碧桂园成功上市后,当日即报收7.27港元,大涨35%, 以160亿股总股本计,碧桂园资产总市值达1163.2亿港元,成为内地第一大地产股。即使在当时,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几乎就从来没有听说过碧桂园 这个名字。

杨国强曾这样给碧桂园定义: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这一模式的经典之作,是2001年发展的碧桂园凤凰城。该项目圈地1万亩,从设计、规 划、建筑施工到装饰、物业管理都是碧桂园自己负责,实施高度纵向一体化。当时70栋楼同时起建,几百台吊车同时操作,最终以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均价推 出自带花园的洋房,甚至比同一地段的毛坯房还便宜。据称创下一分钟卖出一栋豪华别墅的惊人纪录,“像卖白菜一样卖别墅”。

大规模的思路,使碧桂园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地主”。2007年9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认为,“2007年7月 末,碧桂园总土地储备量已达到惊人的4500万平方米,超过土地储备量第二的房地产企业近一倍。”再度引发大众争议。

杭州 马云

2007年10月20日,香港联交所因为一家内地互联网公司的到来变得异常忙乱。在早间交易的前15分钟,由于买卖活跃,香港多家网上银行、券商、港交所 的交易系统因用户堵塞而出现慢机现象,港交所随即宣布,未来将斥资4.5亿港元改造交易系统,以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当天下午,这家公司的承销商宣布行 权超额配售1.137亿股——将融资额从15亿美元跃升到17亿美元,这一数字仅次于Google在2003年的19亿美元融资。

一夜之间,“阿里巴巴”公司就直接晋升到全球互联网企业前6名。而在8年前,它仅仅是一家由18个人用50万元创办于杭州的小公司。上市后,大学英文教师 出身的马云和他的这个团队的身价彻底改变。以发行价12港元计,阿里巴巴4900名员工持有阿里巴巴4.435亿股,市值共计53.22亿港元,有将近 1000名员工将成为拥有超过100万港元身家的富翁。一家财经媒体事后评论说,“一个中国规模最大的富人帮由此诞生”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内强人>>六座城市六大富豪,揭秘中国的财富地图

中国富豪成功发家类型总结:中国的富豪无非这么几种

一、逼上梁山型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长达10年的时间内完成创业中国富豪大多属于逼上梁山型。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天,此种类型曾有出现。其典型代表是连续数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李晓华,以及创办广东七喜电脑有限公司的易贤忠。李晓华的第一桶金是靠在北戴河贩卖所谓“美国冷饮”掘得,当时投入资金是3500元,收获则达10万元人民币。后李又在秦皇岛放录像,获利百万。李真正暴发是后来东渡日本,成为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总代理。李以拥有中国内地第一辆法拉利跑车闻名,时间为1993年。

易贤忠在创业前则属广州一家国有制药集团属下企业厂长,因女儿患脑疾,为筹集医药费被迫下海。易的第一桶金是为停业装修的广州南方大厦制作 500只节能电子镇流器,资本金为从广东中山小揽镇一个小老板处 赊销的价值5000元的电子原材料。易以自己50平方米住房做工厂,获得千元,后易据此成立白云节能电子电器厂,3个月获利14万元,易将之视为自己真正 的第一桶金。易在筹得为女儿治病的钱后,又继续回原厂上班,后因工厂衰败,才不得已第二次下海,创立广东七喜电脑有限公司,目前个人资产过亿。

二、争气型或受刺激型

其典型代表是重庆小天鹅集团董事长廖长光。

廖家境普通,曾下乡做过8年知青,回城后在重庆城建局当电工,娶何氏七妹何永智。何出名美丽,当时在一家鞋厂当设计师,并擅长服装设计。何氏七姊妹,6个嫁得如意郎君,只有廖身份“低微”,因此备受众人挤兑,境况难堪。廖受此刺激,发誓创业,以出人头地。

廖 辞职下海后,以出卖住房所得3000元为本金,租得16平方米小店面一间,开始经营火锅,初时生意颇为不顺,不赚反亏。廖在妻子理解与帮助下,坚持不懈, 专力创新,数月后开发出迥异于传统重庆麻辣味火锅的荔枝味火锅,开始扭亏为盈。继而又开发出后来风靡大江南北的重庆鸳鸯火锅,事业开始独上层楼,由小店到 大店到企业集团。廖于1982年发愤下海,第一桶金便价值百万,目前个人资产1亿元。

三、顺理成章型

其典型代表为鲁冠球、沈爱琴、李桂莲等,因所属企业均由原乡镇企业或集体企业转制而来,历史悠久,发展顺遂,符合政策,顺理成章。一般来说,在创业者个人的第一桶金问题上,此类企业大多概念模糊。

四、顺时势、倾家博弈型

代表是有“中国鸡王”之称的大连韩伟企业集团创始人韩伟。

1956 年,韩伟出生于大连三涧堡镇东泥河村一户农民家庭。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招为三涧镇畜牧助理员。1984年韩辞职下海,创业本金为从亲友处借得的 3000元,养蛋鸡50只,同年底,韩从银行贷得15万元,开始兴办养鸡场,一举成为大连最大的饲养专业户,同时亦成为大连负债最多的个体户。

韩 之所以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从银行贷出如许一笔巨款,原因在于当时大连市正在大搞“菜篮子工程”,韩的鸡场扩建计划正是“急政府之所急”。在政府支持下,韩 很快又贷款集资208万元,建起一座占地44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饲养8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常韩白手起家,其鸡场第一年产值便达 210万元,这也是韩掘得的第一桶金。

五、热血型或冲动型

张思民、吴志剑均属于此类。张思民尤为典型。此类创业者大多以失败告终,偶有所成者,也大多历经坎坷,并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屡经反复。

吴志剑的第一桶金,是承包原深圳物资公司华东商场在半月内获利的17万元。吴的创业资本乃写作所得2000元稿费。

1999年3月,吴志剑因所属政华企业集团欠债2亿元,被深圳市政府在新闻媒体通令不得进行高消费,不得坐高级车住别墅。

张思民的海王集团在1992至1997年之间,也曾遭遇极大风险,企业险些翻船。后通过上市,其因盲目投资而险些断裂的资金链得以续接,才生存下来。

民的第一桶金当是来自澳大利亚投资家的投资,这笔投资达100万美元,张在股份中占大头。张用以创业的原始资本只是3000元的日常积蓄。

六、因缘际会型或无心插柳型

此类创业者的典型特征是本来没想发财,只是想解决一下生存问题,后来竟不期而遇地发了财。其典型代表为张果喜。

1972年,张果喜受在江西余江当地下放的上海知青的影响,怀揣200元,到上海找生路。偶然的机会,在上海四川北 路的上海雕刻艺术厂发现,一个雕刻樟木箱竟可卖200多块钱。张顿时灵机触发,立刻返回老家按照上海生产樟木箱的程序“依葫芦画瓢”。半年后,张氏第一只 雕刻樟木箱出品。通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张自己制作的第一只产品参加了广交会,并幸运地拿到了20套樟木箱的订单,赚了1万多元。这是张掘得的第一桶 金。张的创业资本为变卖家产所得1400元以及江西余江当地盛产的樟木原料。

七、勇往直前型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中的希望集团刘氏兄弟在最初创业时个个都不缺乏野心和雄心,一开始就悟透了舍得二字。

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本来都在国家企事业单位,都有一份好工作,老大刘永言在成都906计算机所工作,老二刘永行从事电子设备的设计维修,老三刘永美在县农业局当干部,老四刘永好在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任教。他们没有像大多数有条件的创业者那样脚踏两只船,随时做着创业失败后洗脚上岸的准备。他们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能够勇往直前,从孵小鸡、养鹌鹑开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扩张创业项目,一直发展到搞饲料、奶业、电子、房地产金融和 资本运作,多角经营,多管齐下,终成大业。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刘氏兄弟在家族企业做大以后,当兄弟之间在企业发展方向上意见相左时,能够平稳地进行产权分 割,完成和平过渡,没有伤到企业元气,留下了企业进一步做大的空间。类似刘氏兄弟这样能够如此平稳地解决家族企业产权问题,在中国家族企业中并不多见。

八、知识

此类型具体而言又有种种不同:

一类是拥有自有专利技术,靠自有专利技术发达的,如中宜环能(CECO)董事长吴桐。

吴桐在北京创 办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吴擅长发明,名下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仅其“城市垃圾处理综合集成系统”一项专利,据估计无形资产就达 12.5亿元;一家美国名牌杂志估计,吴的专利加起来,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在进京创办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之前,吴曾在深圳创业,获利数千万,因 遭欺诈,资产荡荆2001年3月,吴携2000元进京二次创业,3个月后,仅向韩国某著名企业出售“城市垃圾分类焚烧技术”15年使用权,获利即超过 2000万美元。

用友软件王 文京亦可视为靠技术起家的一类。这类创业者除了自家技术外,在创业过程中还更多地借助了外部力量,特别是政府力量,所以有时也会给人因人成事的味道。第三 类是以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等为代表的一类,是属于被时代潮流硬推上富豪坐席的一类。这类富豪被称为“知识英雄”、“知本家”,但实际上除王志东曾开发过 一个中文平台软件,丁磊曾开发过一个简单的163电子邮件系统以外,其他人并未见得有多少技术可言。而王志东和丁磊的第一桶金,都是从各自所开发软件中获 得,数目达数十万和百万不等。一般而言,这类“英雄”因为缺乏基础,起得快,下得也快,正所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者是也。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内强人>>中国富豪成功发家类型总结:中国的富豪无非这么几种

全球最年轻巨富曾是黑客因贪睡拒入微软?

公布今年亿万富豪排名榜的《福布斯》杂志相信,23岁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保守估计拥有15亿美元身家,是今年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巨富,也是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扎克伯格成长在富裕的纽约郊区多布斯菲利,父亲是牙医,母亲是心理医生。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玩电脑,自学编程。

  年仅23岁的扎克伯格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一样,是一名哈佛大学辍学生。在上哈佛的第二年,他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将学生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

 黑客事件之后不久,扎克伯格就和两位室友一起,用了一星期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的平台,命名为Facebook(脸 谱)。Facebook在2004年2月推出,即横扫整个哈佛校园,但必须拥有大学电子邮件账号的学生才能注册。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 人数已突破100万,扎克伯格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自2006年开始正式对外开放,从900万人激增至现在的6000多万注册者。

  如今Facebook已成为美国最火暴的大学生社交网站,并且扩展出了它的中学版本和面向社会成年人的版本。巴基斯坦遇刺身亡的“铁蝴蝶”贝布托之子比拉瓦尔就曾在Facebook设有主页。

  尽管扎克伯格因此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但是他依然住着租来的一室一厅的小公寓。每天,他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

  有传闻说,当年扎克伯格拒绝微软高层主动提出的约会,原因只是微软要求早上8时会面而他起不了床。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外精英>>全球最年轻巨富曾是黑客因贪睡拒入微软?

印度富豪摩天豪宅,白银打造楼梯扶手(图)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身价430亿美元的51岁印度富豪穆克什·安巴尼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第5,目 前他正在印度经济中心孟买市为自己打造一座高达173米高的“摩天豪宅”:这座27层大厦上不仅有直升机停机坪、空中花园,还有健身俱乐部和6层楼的停车 场,堪称是一座“空中宫殿”。据悉,这幢“摩天豪宅”将于明年1月正式完工,到时穆克什将和家人以及600名雇员和仆人居住。该豪宅造价竟达20亿美元, 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昂贵的私人豪宅!

  173米高造价近20亿美元

  据报道,51岁的穆克什·安巴尼是印度最大的私营公司信实集团的总裁,靠投资石油、零售业、生物科技和电信业积聚了巨额的财富。穆克什是印度第一个财富超过1万亿卢比的超级富翁,今年3月,身价估计高达430亿美元的他又刚刚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排名第5的首富。

  穆克什目前和家人生活在印度孟买市一座22层楼建筑中,但从去年开始他又在孟买市为自己和家人建造一座堪称世界上最昂贵的“超级豪宅”。据悉, 这座高达173米的摩天豪宅由美国达拉斯的“Perkins+Will”建筑公司和洛杉矶的“Hirsch-Bedner-Associates”室内设 计公司共同设计打造,这两家公司曾设计了香港文华东方酒店。

  面积超过凡尔赛宫

  据报道,这座摩天豪宅名叫“安蒂拉”,这是一个神话中小岛的名字。据悉,“安蒂拉”虽然相当于普通大楼的60层楼高,不过,由于这座豪宅每层楼 的天花板高度都有普通建筑的3倍高,所以安蒂拉大厦内部其实总共为27层。而其总楼层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甚至超过了法国凡尔赛宫。

 hspace=

hspace=
  印度富豪摩天住宅为自己准备的摩天住宅

hspace=


 摩天住宅内部

hspace=
 

白银打造楼梯扶手

  据透露,“安蒂拉”的底部1层~6层为一个特大停车场,第7层用于汽车维修,第8层是一个酒店式大堂,并建有一个大型宴会厅;第9层~12层是室外空中花 园;第13层~14层是用于健身的健身俱乐部;第15层~16层是用于医疗急救的家庭医院;第17层~18层是可通过透明墙壁俯瞰城市美景的贵宾客房;第 19层~22层是用于主人和直系亲属居住的主人房;第23层~25层是用于全楼维修和仆人居住的宿舍区;第26层用于机械工程;第27层则用作招待宾客的 “娱乐中心”;而在“安蒂拉”的楼顶将拥有独立的直升机停机坪。

  每层楼绝对不重样

  “安蒂拉”的外形独特,据称是根据印度“风水”规律而设计的,从而能让“能量”最有效的穿过大楼。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整座楼体上面三分之二部分重量,竟主要是靠着第9层~12层空中花园两侧两组“W”形钢筋支撑的,令人有“空中楼阁”的错觉。

  而在“安蒂拉”大楼中,每层间隔和用料绝不重复。设计师透露,在“安蒂拉”内,没有任何两个楼层的设计和建筑材料是一样的。如果某种金属、木材或者是水晶在第9层使用过,那么它绝对不应再出现在第11层。

  据悉,“安蒂拉”的每一层设计都堪称奢华到了极致。以第8层为例,这里的酒店式大堂中装有9部电梯,而通往宴会厅的楼梯扶手全部覆盖白银,宴会厅天花板80%的面积都挂满水晶灯,显得金碧辉煌。

  而在天气更加温和的日子,穆克什一家人则可以到第9层~12层室外空中花园里尽情享受,欣赏花园内种植着名贵花草和树木。由于整座“安蒂拉”楼体有三分之二部分都在空中花园上方,这些植物可以通过吸收阳光使大楼冬暖夏凉,从而起到环保节能的作用。

  此外,第8层“娱乐中心”还有一个“冰室”,房间内通过人工造雪装置在房间内造出雪花,从而让宾客们可以逃脱孟买夏天炎热天气。

  据悉,“安蒂拉”将于明年1月正式完工。届时,穆克什和他的母亲、妻子以及3个孩子将于明年正式搬入这座“摩天宫”中生活,与他们一起搬进去入 住的还有穆克什手下的600名全职雇员和仆人。3日,设计者“Hirsch-Bedner-Associates”公司总裁托马斯·约翰森称:“‘安蒂拉 ’的总造价已经近20亿美元,堪称世界上最昂贵的豪宅。”

  相关链接

  印度信实集团是由穆克什的已故父亲迪鲁拜于1966年创下的,印度信实集团是印度诸多经济领域的命脉,仅在2002年,该财团的总资产就相当于 印度GDP的3.5%,据称全印度股民中,每4个人中就有一人购买该集团的股票。由于迪鲁拜2002年去世时没留下遗嘱,导致他的长子穆克什和次子安尼尔 为争家族财产反目成仇,甚至连印度政府高官后来都出面为他们调解纠纷。最后在母亲科姬娜的调停下,兄弟俩最后才“心平气和”地分了家。

  穆克什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性格低敛保守,偶尔会在公众场合因为拙劣的口才而缺乏自信;而弟弟安尼尔则性格迥异,他能言善辩,作风张 扬,还娶了一位宝莱坞明星当太太,平时还喜欢在媒体圈和政治圈中混。穆克什48岁的弟弟安尼尔目前拥有182亿美元的身家,他在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富 豪榜上排名第18位,两兄弟创造了同登世界富豪榜的财富传奇。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外精英>>印度富豪摩天豪宅,白银打造楼梯扶手(图)

全球富豪12星座排行榜

1 牧羊座(3月21日-4月19日): 瑞典宜家公司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280亿美元)。

hspace=

2 金牛座(4月20日-5月20日): 红牛总裁DietrichMateschitz(24亿美元)。

hspace=

3 双子座(5月21日-6月21日): 印度钢铁业巨头拉克希米·米塔尔(235亿美元)。

hspace=


4 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著名时装设计师乔治·阿玛尼(41亿美元)。

hspace=

5 狮子座(7月23日-8月22日): 量子基金创始人乔治·索罗斯(72亿美元)。

hspace=


6 处女座(8月23日-9月22日): “股神”沃伦·巴菲特(420亿美元)。

hspace=

7 天秤座(9月23日-10月23日): 意大利总理希尔维奥·贝卢斯科尼(110亿美元)。

hspace=


8 天蝎座(10月24日-11月21日):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500亿美元)。

hspace=

9 射手座(11月22日-12月21日): 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夫·斯皮尔伯格(28亿美元)。

hspace=


10 摩蝎座(12月22日-1月19日): 迪斯尼公司罗伊·迪斯尼(12亿美元)。

hspace=

11 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 “脱口秀女皇”称号的奥普拉·温弗莉(14亿美元)。

hspace=


12 双鱼座(2月19日-3月20日): 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44亿美元)。

hspace=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外精英>>全球富豪12星座排行榜

盘点八个捐款上亿的富豪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在得知这一沉痛消息的同时,几乎所有企业都迅速行动,向灾区捐款捐物。打造“财富榜“、“慈善榜”多年的胡润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企业家如此大规模的群体慈善行为,反应之迅捷令人惊叹。”

  不断增加的企业捐赠,同时也引起民众前所未有的热烈评论。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这次大规模的“企业善举”展开评价,由此也引发出对捐款金额的PK。


  虽然公司作为法人主体,其捐赠有需要依循的决策流程,体现在具体数额上也大小不一。但面对公众如炬的目光,以及针对社会责任的拷问,企业家们都或多或少感受到压力。

  加多宝:老字号一鸣惊人

  加多宝宣布捐款1亿元的时候,社会公益产生的口碑效应立即在网络上蔓延,许多网友第一时间搜索加多宝相关信息,加多宝网站随即被刷爆。“要捐就捐1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中国人,只喝王老吉”等言论迅速得到众多网友追捧

  相比部分著名企业家遭到舆论围攻的窘态,一些低调的企业及其幕后的企业家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则可谓“一鸣惊人”。 

  5月18日晚,由多个部委和央视联合举办的募捐晚会上,1亿元的巨额捐款,让“王老吉”背后的生产商——广东加多宝集团“一夜成名”。 

  “希望他们能早日离苦得乐。”加多宝集团代表阳先生手持一张硕大的红色支票,以1亿元的捐款成为国内单笔最高捐款企业,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就在加多宝宣布捐款1亿元的时候,社会公益产生的口碑效应立即在网络上蔓延,许多网友第一时间搜索加多宝相关信息,结果是消息传出10分钟后,加多宝网站随即被刷爆。“要捐就捐1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中国人,只喝王老吉”等言论迅速得到众多网友追捧。 

  作为王老吉生产商的加多宝集团,多年来一直隐身于公众视野。这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专业饮料生产 及销售企业,1995年推出第一罐红色罐装王老吉,随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王老吉的销售额有了从1亿到几十亿的高速增长。今年3月,国家统计局、中国行 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数据更显示,王老吉“2007年度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的市场地位。 

  尽管旗下王老吉已经悄然成为全国饮料行业的领导品牌,加多宝的老板却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露面。即便是在2003年,当“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成功地响彻大江南北时也是如此。 

  加多宝集团非常重视品牌传播,曾强调“传播非常关键”,“在最短的时间里使王老吉品牌深入人心,必须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宣传平台,央视一套特别是晚间新闻联播前后的招标时段是具有全国范围传播力的保障”。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王老吉的广告投入可谓大手笔。加多宝先是选择了2003年“非典”期间投放了 央视一套的黄金招标段,又投入巨资拿下了2004年3至8月份的几个黄金标段,多年把中央电视台作为其品牌推广的主战场,巨额广告投入不遗余力。疾风暴雨 般的广告攻势,保证了红色王老吉在短期内迅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迅速飙红大江南北。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从原来的1.8亿元跃 升到6亿元。2004年销售额15亿元,2005年销售额超过25亿元,2006年销售额达到了35亿元,2007年销售额50亿元。 

  诚然,此次加多宝慷慨解囊1亿元,体现了民族企业对抗震救灾高度关注的社会责任感。但结合王老吉 的品牌推广成功经验,目前饮料行业中以王老吉为代表的民族饮料对抗洋可乐的竞争态势,以及加多宝重视“在传播上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竞争”的思路,不难理解加 多宝集团此次在央视晚会上的惊人一亿。

  张祥青:地震孤儿的传奇一亿

  “那是应该的,我们都是唐山地震孤儿,有能力了,就应该回报社会。” 

  比王老吉更戏剧化的,则是临时追加7000万元,以1亿元捐赠额领衔富豪捐赠榜的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青,及其“地震孤儿”的传奇经历。  

  在5月18日由多个部委和央视联合举办的募捐晚会上,举着“3000万元”支票牌的张祥青,在接受现场采访时,竟出人意料地现场追加捐款7000万元。“作为1100万天津人民的代表,再捐款7000万元,是希望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建‘震不垮的学校’。”张祥青当场表示。至此,荣程钢铁成为2007年胡润百富榜中,与日照钢铁并列第一的捐款企业。 

  无论张祥青追加的7000万元,究竟是深思熟虑的决策,还是临时起意的慷慨。结合他的特殊人生经历,这笔天文数字的捐赠都被赋予了传奇色彩。 

  张祥青是一名唐山地震遗孤。在那场大地震中,年仅8岁的他失去了父亲、母亲和一个哥哥。作为32 年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知道8.0级意味着什么。“我一看,啊呀!灾情这么严重,让人揪心。”张祥青知道地震的消息后,他就告诉公司财务,第一时间将 1000万元打入天津红十字会。“我们亲身经历过,对那种惨状感同身受。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唐山人都应该有一份感恩的心怀!” 

  据了解,张祥青自创业以来,以个人或企业的名义,在赈灾、扶老、助残等方面捐款捐物累计已达3850多万元。  

  基于张祥青平日的热心公益,以及心中的特殊情结,听说弟弟为灾区捐出1亿元,张祥青的哥哥张祥文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代表家人说,“那是应该的,我们都是唐山地震孤儿,有能力了,就应该回报社会。”

  四川汶川的重大地(听歌)震,牵动着港人的心灵,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TVB行政主席)及夫人邵方逸华(听歌)女士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 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 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 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 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逸夫楼“也 遍布中国大地校园。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 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家庭情况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女士,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维钟,及后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女士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

  台塑集团向地震灾区捐款1亿

  2008年5月14日,台湾-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王永庆在14日由企业向大陆地震灾区捐赠人民币一亿元(约新台币四点四亿元),是台湾目前捐款最多的企业。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 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 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部 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 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目前,已表示将向灾区捐助的台湾企业、人士有:台塑集团捐款1亿元人民币;台湾鸿海集团捐款6000万元人民币;台湾润泰大润发公司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先生以个人名义捐款2000万元新台币,并准备安排其私人飞机运送药品赴灾区;裕隆集团严凯泰执行长也来电表示捐助意愿;旺旺集团捐款500万元人民币,捐赠5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旺旺集团50卡车的食品今天上午已发到了灾区。该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先生个人捐款500万元人民币;顶新集团康师傅捐款300万元人民币,捐赠7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统一集体捐款500万元人人民币,捐赠5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华新丽华集团捐款300万元人民币;金钱豹(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捐款120万元人民币。

  大陆第一个亿级捐款产生,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同时,从15日开始由该单位发起“千人献血、万人捐款”活动,目前职工已经自发捐款200多万元。上述款项将随即通过有关部门汇到地震灾区。

  日照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由河北京华创新集团和香港誉进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兴建的一家集烧结、焦化、 炼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下设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日照型钢有限公司、日照新日气体有限公司三个子公司。日照钢铁项目于2003年1月 29日正式签约,同年3月31日开工建设,于当年9月28日建成出钢,历时181天,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被誉为日钢速度。

  日照钢铁老总:杜双华

  2007胡润钢铁富豪榜(第14名)

  杜双华1987年进入钢铁制造行业,1993年创办了京华制管,当时京华制管年产值还不足200 万元。从2001年开始,杜双华先后在唐山、包头、莱芜、广州、四川等地成立了制管公司,2005年,公司年产值已经达到了100亿元。2003年,为了 解决制管公司原材料的问题,杜双华于2003年与山东来港合资创办了日照钢铁控股,目前日照港(600017行情,股吧)铁年产值已超过80亿元。
  
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捐款超1亿5千万

  名片: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董事长

  捐款:19日李嘉诚宣布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再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再捐1亿用于灾区教育,加上之前已捐助的人民币3000万元,总计1亿3千万;其子李泽楷捐款人民币2000万元;旗下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捐出港币500万;

  李嘉诚先生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长篇小说。作为一个华人首富,从小辍学并走上社 会,靠卖塑料花起家,利用炒地产完成了原始积累,并通过地产经营成为享誉数十年的华人首富。我们无意过多涉及他的传奇经历,但觉得必须要提一下李嘉诚先生 的慈善义举,不久前他一次就捐了78亿港元给公益慈善基金会,累计捐款总额逾140亿港元,如此手笔,可照汗青。

  香港大富豪李兆基捐款超1亿1千万

  名片:恒基地产董事长

  捐款:最新消息李兆基再由私人基金捐1亿元,此前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和中华煤气公司的名义向四川灾区捐款一千万港币;以李兆基长子李家杰为会长的百仁基金向灾区捐款八百一十万港币,其中李家杰以个人名义捐款五百万,李兆基次子李家诚、徐子淇夫妇捐款二百万

  李兆基作为为香港超级富豪,是香港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旗下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美丽华酒店有限公司及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上市公司,拥有极为庞大的资产,也曾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华人。

  万科“正名”:1亿元无偿投入灾后重建

  20日,万科宣布以1亿元资金参与灾后重建。在经历和承受了近10天的社会谴责风暴之后,万科终于出手自我救赎。

  此前万科已向灾区捐款220万人民币,并在中国城市住宅开发商策略联盟内部发起为灾区募集捐助的活动,王石作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现任会长,也已在阿拉善协会内部发起这一倡议。万科在近30个城市的员工捐助活动也已展开。但是据称王石的公司限制员工捐款上限,要求一律不超10元,一时成为众矢之的,网上骂声一片。王石先则回应“万科捐200万合适”,经过几日后万科已经陷入一场公共信任危机。如今出手1亿,算是一种积极的回应,也是对品牌公共形象的自我救赎。  

  王石:“负担论”寒了多少人的心

  此次争议体现出万科与王石的“太规范、太理性、太精明”。在王石博客原文里,首先就强调公司决策的规范,表示“这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其理性与精明之处,同样体现在博文中认为“号召更多企业参与更有社会积极意义”,质疑中国沪深两地股市约2000家上市公司“捐款数额又是多少呢?” 

  曾为摩托罗拉做广告,登顶世界最高峰,活得一向潇洒的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最近恐怕比较烦。 

  “生命是第一位的。地震发生当天,万科集团总部捐款200万元。”在汶川大地震后,这是王石在个人博客谈到的公司捐款情况。 

  然而,这不多不少的200万元,却给王石引来前所未有的质疑。根据万科2007年年报,该公司销 售额超过523亿元。其中,净利润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200万元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并且据公开资料,今年1月至4月,资本充足的万科一直 大手笔在内地土地市场抄底,合计耗资超过53亿元用作囤地。 

  除此,与地产界同行合生珠江1500万元、碧桂园1300万元的捐款数额,以及总资产不及万科1/10的XD世茂股、泛海建设(000046行情,股吧)、中型房企四川蓝光分别捐出的1000万元相比,多年销售额蝉联全国第一、连续6年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万科及王石,自然成为了被质疑的对象。 

  面对质疑,王石开始在个人博客上作出连续回应,发表了若干他个人对于“企业捐赠活动”的观点。 “我仍认为200万元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同时,王石还透露一 个细节,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一时间,“负担论”再次寒了无数人的心。针对王石这位昔日地产界的明星甚至“精神偶像”的责难风潮也愈演愈烈。 

  据了解,截至2007年末,万科职员合计16464人。此次地震万科员工捐款合 计20万元左右,平均每人约12元,与“10元上限”基本相符。而根据万科年报,公司去年的管理费用超过17.63亿元,平摊后每人年均收入超过10万 元。而王石本人,根据报道,其2007年以年薪691万元问鼎地产业年薪冠军;万科高管们的年薪也普遍在200万元以上。 

  对此,一位地产界资深人士评价此次争议体现出万科与王石的“太规范、太理性、太精明”。在王石作出解释的博客原文里,首先就强调公司决策的规范,表示“这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对员工捐款数额设限也可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规范、理性。其理性与精明之处,同样体现在博文中认为“号召更多企业参与更有社会积极意义”,质疑中国沪深两地股市约2000家上市公司“捐款数额又是多少呢?” 

  尽管王石近日在其博客上连续发表题为《赈灾才开始》的文章,展示“万科组成的抢险工程机械队在都 江堰灾区日夜奋战”,强调“万科正在夜以继日研究震区民居的重建方案”,并透露万科将把绵竹市遵道镇作为赈灾、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镇。但身处赈灾中企业社会 责任的舆论讨论风暴中心,王石的烦恼恐怕一时还不会结束。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内强人>>盘点八个捐款上亿的富豪

俄罗斯超级富豪私人游艇

最近几年,俄罗斯的亿万富翁数量猛增。常人望尘莫及的超级游艇,对他们来说就像孩子手中的玩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这些玩具都是什么样。


  首富游艇堪称“私人舰队”

  在所有俄罗斯阔佬之中,对游艇兴趣最浓的莫过于首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简称阿布)。这位身家将近200亿美元的大款,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打造了一支“私人舰队”。

  除了1999年从别列佐夫斯基手中获得了两个“小玩意”——Stream和SophiesChoice外,阿布后期又相继买进了Sussurro、Ecstasea、Pelorus三艘豪华游艇,它们的总长度达到了251米,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那么长。

  不过这都算不了什么,阿布已让德国布洛姆.福斯公司为其打造名为“Eclipse”的新游艇,今年8月就能交付使用。据报道,这艘长147米、造价3.1亿美元的游艇有两个直升机起降台和一个游泳池,配备有移动感应器和导弹预警系统,以及一艘应不时之需的微型潜艇。

  俄大亨游艇让盖茨老婆心动

  在俄罗斯富豪榜上位列前10的苏莱曼.克里莫夫,被认为是第一位不向其他富豪买“二手货”的俄罗斯大款,不但如此,他的游艇还差点儿卖给别人。

  2006年11月克里莫夫在自己90米长的“Ice”号游艇上款待了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家。据说,盖茨的妻子梅林达非常喜欢这艘游艇,甚至私下向克里莫夫开出1.6亿美元的高价,希望克里莫夫把“Ice”转让给自己。不过,后者最终拒绝了这笔交易。

  俄罗斯最有名的“钻石王老五”、年轻英俊的“花花公子”米哈伊尔.普罗霍罗夫,已在一艘65米长的“Solemar”号游艇上招待靓妹。

  不过,随着身家不断提高、虚荣心上涨,“Solemar”显然已无法满足他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于是,他在为阿布建造“E-clipse”的船厂订做了一艘长达130米的“MS-0327”号游艇。

  尽管比阿布的新超级游艇短了17米,但是其造价也达到了3亿美元。普罗霍罗夫曾扬言,游艇装修将使用更为昂贵的木料和石料,肯定比阿布的好。

  铝业大王买艇只用三秒钟

  俄罗斯铝业大王、已故前总统叶利钦的外孙女婿奥利格.杰里帕斯卡行事果断,买东西下决心时同样有魄力---去年夏天,只用了三秒钟就拍板买下了一艘游艇。当时,他只是简单看了看卖方提供的五张照片,就用手指点出了自己想要的一艘。

  杰里帕斯卡出资700万美元对这艘名为“皇后K”的游艇进行了改造,甚至还在这艘游艇上招待了摩纳哥王子。

  俄气老总游艇被当成普京的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简称“俄气”)虽是俄罗斯最大、最有“能量”的企业,但是公司和领导人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游艇。

  因此,当2006年一艘名叫“奥林匹亚”的游艇出现在避暑胜地索契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那是总统普京的。事实上,它的主人是俄气老总阿列克谢.米勒。这艘长50米、价值4500万美元的游艇,至今仍是黑海上最大、最贵的游艇。

  和首富阿布拉莫维奇一样,俄气一家子公司的总经理、“生意人”出版社所有者阿利舍尔.乌斯曼诺夫也建起了由五艘游艇组成的“私人舰队”,而其中最大的是73米的“季尔巴尔”号。

  也许是这艘游艇与乌斯曼诺夫母亲同名的缘故,所以除了召开经理委员会会议、和家人一起度假之外,他从不在艇上举行其他聚会。

  随着所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理委员会的人数也相应增加,乌斯曼诺夫决定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舰队”,因此向一家荷兰船厂订购了新游艇,新艇长90米,价值9000万美元。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外精英>>俄罗斯超级富豪私人游艇

人类第一位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家族现在怎样?

洛克菲勒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年)是这个家族的创始人, 他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翁。这位美国石油大王把其财富的一半用于慈善事业,他开创的石油王朝在美国的垄断地位达85年之久。他的第二代小洛克菲勒 在维持家族事业的同时,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老洛克菲勒留下的慈善事业上。老洛克菲勒的第三代——成为银行家的约翰·戴维·洛克菲勒是这个家族的金融管家,他 也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其他兄弟还包括曾任纽约州州长和美国副总统的纳尔逊·洛克菲勒。

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期,“洛克菲勒”就是“美国财富和权力”的同义词,这个家族在美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富不过三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了六代。该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呢?

当洛克菲勒家族力图要求其继承公司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采取更有利环境保护策略的时候,“洛克菲勒”的影响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就财力而言,洛克菲勒家族也已大不如前。埃克森公司表示,洛克菲勒家族目前只持有该公司的0.006%的股份(洛克菲勒家族认为所占股份远远比这个数字高),因此,也就不应该享有“特殊待遇”。

约翰·戴维·洛克菲勒是该家族目前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富豪榜上,留下的惟一成员。据与洛克菲勒交往甚密的一些人士说,在约翰·洛克菲勒留下的150位直系后代中,很多人(尤其是“第五代、第六代”)不大可能依靠日益“吃紧的”家族信誉过活。

批评家们也指出,近20年来,没有一位洛克菲勒家族成员靠开公司创造出新财富。去年,我采访过纽约一位新科亿万富翁,这位仁兄告诉我,他最近资助了一位洛 克菲勒家族成员,促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商业项目。他不无自豪地对我说,“想想看,洛克菲勒家族成员向我借过钱!”

但是,洛克菲勒家族依然举足轻重,原因至少有一条:洛克菲勒依然是美国富豪的典范。在慈善事业方面,洛克菲勒令很多其他富豪望尘莫及。另外,该家族在消除环球贫困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洛克菲勒家族的特色是,子承父业,代代相袭。富豪家族如何才能保持代代不散,团结一致?洛克菲勒家族的确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主要靠家族聚会及经常性 的交流沟通。如果你曾试过集中大家庭中3个或4个成员,就某一件事情达成一致意见的话,那么你绝对会对洛克菲勒家族的“齐心壮举”感叹不已——78个成年 “洛克菲勒”中,有73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对付埃克森。

洛克菲勒家族也许会从商界逐渐淡出,但是,就“团结”和“决心”而言,该家族的影响丝毫不会比过去逊色。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外精英>>人类第一位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家族现在怎样?

哈佛造就最多亿万富豪

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公布了最新的“美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哈佛大学因造就了50名在世的全球亿万富豪而名列榜首。由于培养了众多富豪级的校友,哈佛也因此而成为全美接受捐赠资金最多的大学,获捐金额高达350亿美元。

  《福布斯》表示,在其最近一次发布的全球富豪榜中,有469名美国人上榜,该杂志随后根据这469名亿万富翁所毕业的大学院校进行了归类,结果发现有50名富豪在哈佛获得了至少一个学位,这个数字以20人的差距将排名第二的斯坦福大学远远抛离在后。

  哈佛第一

  斯坦福第二

  哈佛大学毕业生中的亿万富豪出自不同的领域,包括微软公司CEO斯蒂夫·鲍尔默、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和维亚康姆执行董事长雷石东等。

  排名第二的斯坦福大学共有30名亿万富豪校友,其中包括耐克公司创始人之一菲尔·耐特及谷歌两位联合创始人塞吉·布林和拉里·佩奇,后两人目前的身家均为190亿美元。斯坦福大学1891年由当时的加州铁路大亨利兰·斯坦福在其独子死于伤寒后出资创立。

  排名第三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共有27名富豪校友,其中包括著名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和美国最大基金公司SAC的创始人史蒂夫·科恩。

  虽然耶鲁大学是著名的总统摇篮,但其在培养商界精英上的表现也不失色于对政界精英的培养,在此次排行榜中排第四位,共有19位亿万富豪校友,包 括有“华尔街王中之王”称号、美国私人直接投资公司黑石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施瓦茨曼。第五位是哥伦比亚大学,培养出了15名亿万富豪,包括“股神”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曾经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师从传奇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第六位是普林斯顿大学,培养了13名亿万富豪,包括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 斯、eBay前CEO梅格·惠特曼等。

  芝加哥大学排名第七,有10位富豪校友,同时也是美国中西部最“盛产”亿万富翁的大学,以1名之差击败西北大学。其“造富”的代表人物为晨星公司创始人约瑟夫·曼苏托。

  杜克大学是美国南部大学中培养出富豪校友最多的院校,有8名。

  纽约大学在上榜大学中最为与众不同,在培养出的10名亿万富翁中,有一半为中途辍学者,包括传奇投资者、有“企业狙击手”之称的卡尔·爱康。爱康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后,入读纽约大学医学院,后来因感觉背书太过枯燥而辍学转行做股票经纪人。

  南加州大学与其他五所大学并列第九位,该校最著名的亿万富豪校友当属导演乔治·卢卡斯,他毕业于电影系,已通过《星球大战》系列积累了39亿美元的资产。

  纽约大学在上榜大学中最为与众不同,在培养出的10名亿万富翁中,有一半为中途辍学者,包括传奇投资者、有“企业狙击手”之称的卡尔·爱康。

  造富大学排行榜

  第一名:

  哈佛大学,50名亿万富翁

  第二名:

  斯坦福大学,30名亿万富翁

  第三名:

  宾夕法尼亚大学,27名亿万富翁

  第四名:

  耶鲁大学,19名亿万富翁

  第五名:

  哥伦比亚大学,15名亿万富翁

  第六名:

  普林斯顿大学,13名亿万富翁

  第七名:

  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并列,各10名亿万富翁

  第九名:

  康奈尔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西北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

  南加州大学并列

  各9位亿万富翁

  ▲巴菲特毕业于排名第五的哥伦比亚大学。鲍尔默和布隆伯格都毕业于哈佛大学。

  原因:大学何以成为造富工厂?

  根据统计结果,大部分的亿万富豪集中毕业于少数美国院校,哈佛、斯坦福等20所大学院校培养出的亿万富豪人数就占了469名当中的52%,剩下的48%则分别来自于182所不同的大学。

  是什么原因让少数特定的院校成为造富工厂呢?《福布斯》杂志分析称,首先,这些大学的教育水平非常高,此外还为他们与成功的老校友之间提供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这都利于他们日后事业的发展。

  而这些学校当中某些特定的专业学院更容易培养出超高收入者,例如商学院和技术研究性专业。宾夕法尼亚大学的27名富豪校友中,有20名曾入读该校著名的沃顿商学院。谷歌两位联合创始人塞吉·布林和拉里·佩奇则同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

  该杂志还分析称,这些著名造富高校的著名学院或者专业的录取率非常低,通常低于30%,这保证了入读学生的高质量。

  就拿第六位的普林斯顿大学来说,本科录取相当严格,只有10%左右的申请人可获批。而这些高校也会特别注重录取在高中时期就已表现出潜质的学 生,例如现在的亿万富翁、IT媒体巨头帕特里克·麦戈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高中生时就已经创建了一种可以让计算机必胜的打井游戏软件,这引起了麻省理工 学院的注意,并且为麦戈文提供了奖学金。现在,麦戈文的身家已达47亿美元。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职场人生>>哈佛造就最多亿万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