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八个捐款上亿的富豪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在得知这一沉痛消息的同时,几乎所有企业都迅速行动,向灾区捐款捐物。打造“财富榜“、“慈善榜”多年的胡润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企业家如此大规模的群体慈善行为,反应之迅捷令人惊叹。”

  不断增加的企业捐赠,同时也引起民众前所未有的热烈评论。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这次大规模的“企业善举”展开评价,由此也引发出对捐款金额的PK。


  虽然公司作为法人主体,其捐赠有需要依循的决策流程,体现在具体数额上也大小不一。但面对公众如炬的目光,以及针对社会责任的拷问,企业家们都或多或少感受到压力。

  加多宝:老字号一鸣惊人

  加多宝宣布捐款1亿元的时候,社会公益产生的口碑效应立即在网络上蔓延,许多网友第一时间搜索加多宝相关信息,加多宝网站随即被刷爆。“要捐就捐1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中国人,只喝王老吉”等言论迅速得到众多网友追捧

  相比部分著名企业家遭到舆论围攻的窘态,一些低调的企业及其幕后的企业家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则可谓“一鸣惊人”。 

  5月18日晚,由多个部委和央视联合举办的募捐晚会上,1亿元的巨额捐款,让“王老吉”背后的生产商——广东加多宝集团“一夜成名”。 

  “希望他们能早日离苦得乐。”加多宝集团代表阳先生手持一张硕大的红色支票,以1亿元的捐款成为国内单笔最高捐款企业,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就在加多宝宣布捐款1亿元的时候,社会公益产生的口碑效应立即在网络上蔓延,许多网友第一时间搜索加多宝相关信息,结果是消息传出10分钟后,加多宝网站随即被刷爆。“要捐就捐1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中国人,只喝王老吉”等言论迅速得到众多网友追捧。 

  作为王老吉生产商的加多宝集团,多年来一直隐身于公众视野。这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专业饮料生产 及销售企业,1995年推出第一罐红色罐装王老吉,随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王老吉的销售额有了从1亿到几十亿的高速增长。今年3月,国家统计局、中国行 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数据更显示,王老吉“2007年度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的市场地位。 

  尽管旗下王老吉已经悄然成为全国饮料行业的领导品牌,加多宝的老板却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露面。即便是在2003年,当“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成功地响彻大江南北时也是如此。 

  加多宝集团非常重视品牌传播,曾强调“传播非常关键”,“在最短的时间里使王老吉品牌深入人心,必须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宣传平台,央视一套特别是晚间新闻联播前后的招标时段是具有全国范围传播力的保障”。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王老吉的广告投入可谓大手笔。加多宝先是选择了2003年“非典”期间投放了 央视一套的黄金招标段,又投入巨资拿下了2004年3至8月份的几个黄金标段,多年把中央电视台作为其品牌推广的主战场,巨额广告投入不遗余力。疾风暴雨 般的广告攻势,保证了红色王老吉在短期内迅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迅速飙红大江南北。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从原来的1.8亿元跃 升到6亿元。2004年销售额15亿元,2005年销售额超过25亿元,2006年销售额达到了35亿元,2007年销售额50亿元。 

  诚然,此次加多宝慷慨解囊1亿元,体现了民族企业对抗震救灾高度关注的社会责任感。但结合王老吉 的品牌推广成功经验,目前饮料行业中以王老吉为代表的民族饮料对抗洋可乐的竞争态势,以及加多宝重视“在传播上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竞争”的思路,不难理解加 多宝集团此次在央视晚会上的惊人一亿。

  张祥青:地震孤儿的传奇一亿

  “那是应该的,我们都是唐山地震孤儿,有能力了,就应该回报社会。” 

  比王老吉更戏剧化的,则是临时追加7000万元,以1亿元捐赠额领衔富豪捐赠榜的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青,及其“地震孤儿”的传奇经历。  

  在5月18日由多个部委和央视联合举办的募捐晚会上,举着“3000万元”支票牌的张祥青,在接受现场采访时,竟出人意料地现场追加捐款7000万元。“作为1100万天津人民的代表,再捐款7000万元,是希望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建‘震不垮的学校’。”张祥青当场表示。至此,荣程钢铁成为2007年胡润百富榜中,与日照钢铁并列第一的捐款企业。 

  无论张祥青追加的7000万元,究竟是深思熟虑的决策,还是临时起意的慷慨。结合他的特殊人生经历,这笔天文数字的捐赠都被赋予了传奇色彩。 

  张祥青是一名唐山地震遗孤。在那场大地震中,年仅8岁的他失去了父亲、母亲和一个哥哥。作为32 年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知道8.0级意味着什么。“我一看,啊呀!灾情这么严重,让人揪心。”张祥青知道地震的消息后,他就告诉公司财务,第一时间将 1000万元打入天津红十字会。“我们亲身经历过,对那种惨状感同身受。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唐山人都应该有一份感恩的心怀!” 

  据了解,张祥青自创业以来,以个人或企业的名义,在赈灾、扶老、助残等方面捐款捐物累计已达3850多万元。  

  基于张祥青平日的热心公益,以及心中的特殊情结,听说弟弟为灾区捐出1亿元,张祥青的哥哥张祥文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代表家人说,“那是应该的,我们都是唐山地震孤儿,有能力了,就应该回报社会。”

  四川汶川的重大地(听歌)震,牵动着港人的心灵,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TVB行政主席)及夫人邵方逸华(听歌)女士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 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 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 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 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逸夫楼“也 遍布中国大地校园。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 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家庭情况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女士,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维钟,及后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女士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

  台塑集团向地震灾区捐款1亿

  2008年5月14日,台湾-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王永庆在14日由企业向大陆地震灾区捐赠人民币一亿元(约新台币四点四亿元),是台湾目前捐款最多的企业。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 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 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部 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 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目前,已表示将向灾区捐助的台湾企业、人士有:台塑集团捐款1亿元人民币;台湾鸿海集团捐款6000万元人民币;台湾润泰大润发公司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先生以个人名义捐款2000万元新台币,并准备安排其私人飞机运送药品赴灾区;裕隆集团严凯泰执行长也来电表示捐助意愿;旺旺集团捐款500万元人民币,捐赠5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旺旺集团50卡车的食品今天上午已发到了灾区。该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先生个人捐款500万元人民币;顶新集团康师傅捐款300万元人民币,捐赠7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统一集体捐款500万元人人民币,捐赠5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华新丽华集团捐款300万元人民币;金钱豹(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捐款120万元人民币。

  大陆第一个亿级捐款产生,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同时,从15日开始由该单位发起“千人献血、万人捐款”活动,目前职工已经自发捐款200多万元。上述款项将随即通过有关部门汇到地震灾区。

  日照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由河北京华创新集团和香港誉进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兴建的一家集烧结、焦化、 炼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下设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日照型钢有限公司、日照新日气体有限公司三个子公司。日照钢铁项目于2003年1月 29日正式签约,同年3月31日开工建设,于当年9月28日建成出钢,历时181天,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被誉为日钢速度。

  日照钢铁老总:杜双华

  2007胡润钢铁富豪榜(第14名)

  杜双华1987年进入钢铁制造行业,1993年创办了京华制管,当时京华制管年产值还不足200 万元。从2001年开始,杜双华先后在唐山、包头、莱芜、广州、四川等地成立了制管公司,2005年,公司年产值已经达到了100亿元。2003年,为了 解决制管公司原材料的问题,杜双华于2003年与山东来港合资创办了日照钢铁控股,目前日照港(600017行情,股吧)铁年产值已超过80亿元。
  
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捐款超1亿5千万

  名片: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董事长

  捐款:19日李嘉诚宣布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再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再捐1亿用于灾区教育,加上之前已捐助的人民币3000万元,总计1亿3千万;其子李泽楷捐款人民币2000万元;旗下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捐出港币500万;

  李嘉诚先生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长篇小说。作为一个华人首富,从小辍学并走上社 会,靠卖塑料花起家,利用炒地产完成了原始积累,并通过地产经营成为享誉数十年的华人首富。我们无意过多涉及他的传奇经历,但觉得必须要提一下李嘉诚先生 的慈善义举,不久前他一次就捐了78亿港元给公益慈善基金会,累计捐款总额逾140亿港元,如此手笔,可照汗青。

  香港大富豪李兆基捐款超1亿1千万

  名片:恒基地产董事长

  捐款:最新消息李兆基再由私人基金捐1亿元,此前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和中华煤气公司的名义向四川灾区捐款一千万港币;以李兆基长子李家杰为会长的百仁基金向灾区捐款八百一十万港币,其中李家杰以个人名义捐款五百万,李兆基次子李家诚、徐子淇夫妇捐款二百万

  李兆基作为为香港超级富豪,是香港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旗下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美丽华酒店有限公司及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上市公司,拥有极为庞大的资产,也曾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华人。

  万科“正名”:1亿元无偿投入灾后重建

  20日,万科宣布以1亿元资金参与灾后重建。在经历和承受了近10天的社会谴责风暴之后,万科终于出手自我救赎。

  此前万科已向灾区捐款220万人民币,并在中国城市住宅开发商策略联盟内部发起为灾区募集捐助的活动,王石作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现任会长,也已在阿拉善协会内部发起这一倡议。万科在近30个城市的员工捐助活动也已展开。但是据称王石的公司限制员工捐款上限,要求一律不超10元,一时成为众矢之的,网上骂声一片。王石先则回应“万科捐200万合适”,经过几日后万科已经陷入一场公共信任危机。如今出手1亿,算是一种积极的回应,也是对品牌公共形象的自我救赎。  

  王石:“负担论”寒了多少人的心

  此次争议体现出万科与王石的“太规范、太理性、太精明”。在王石博客原文里,首先就强调公司决策的规范,表示“这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其理性与精明之处,同样体现在博文中认为“号召更多企业参与更有社会积极意义”,质疑中国沪深两地股市约2000家上市公司“捐款数额又是多少呢?” 

  曾为摩托罗拉做广告,登顶世界最高峰,活得一向潇洒的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最近恐怕比较烦。 

  “生命是第一位的。地震发生当天,万科集团总部捐款200万元。”在汶川大地震后,这是王石在个人博客谈到的公司捐款情况。 

  然而,这不多不少的200万元,却给王石引来前所未有的质疑。根据万科2007年年报,该公司销 售额超过523亿元。其中,净利润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200万元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并且据公开资料,今年1月至4月,资本充足的万科一直 大手笔在内地土地市场抄底,合计耗资超过53亿元用作囤地。 

  除此,与地产界同行合生珠江1500万元、碧桂园1300万元的捐款数额,以及总资产不及万科1/10的XD世茂股、泛海建设(000046行情,股吧)、中型房企四川蓝光分别捐出的1000万元相比,多年销售额蝉联全国第一、连续6年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万科及王石,自然成为了被质疑的对象。 

  面对质疑,王石开始在个人博客上作出连续回应,发表了若干他个人对于“企业捐赠活动”的观点。 “我仍认为200万元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同时,王石还透露一 个细节,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一时间,“负担论”再次寒了无数人的心。针对王石这位昔日地产界的明星甚至“精神偶像”的责难风潮也愈演愈烈。 

  据了解,截至2007年末,万科职员合计16464人。此次地震万科员工捐款合 计20万元左右,平均每人约12元,与“10元上限”基本相符。而根据万科年报,公司去年的管理费用超过17.63亿元,平摊后每人年均收入超过10万 元。而王石本人,根据报道,其2007年以年薪691万元问鼎地产业年薪冠军;万科高管们的年薪也普遍在200万元以上。 

  对此,一位地产界资深人士评价此次争议体现出万科与王石的“太规范、太理性、太精明”。在王石作出解释的博客原文里,首先就强调公司决策的规范,表示“这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对员工捐款数额设限也可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规范、理性。其理性与精明之处,同样体现在博文中认为“号召更多企业参与更有社会积极意义”,质疑中国沪深两地股市约2000家上市公司“捐款数额又是多少呢?” 

  尽管王石近日在其博客上连续发表题为《赈灾才开始》的文章,展示“万科组成的抢险工程机械队在都 江堰灾区日夜奋战”,强调“万科正在夜以继日研究震区民居的重建方案”,并透露万科将把绵竹市遵道镇作为赈灾、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镇。但身处赈灾中企业社会 责任的舆论讨论风暴中心,王石的烦恼恐怕一时还不会结束。

更多财经资讯请看 财经人物专题 >>国内强人>>盘点八个捐款上亿的富豪